【福建日报】胡康嘉:现代散文选本的经典化功能

发布时间:2024-03-26浏览次数:10

现代散文选本的经典化功能

(来源:福建日报   2024-03-26  11  理论周刊·读书)

胡康嘉

文学选本是文学经典化的重要载体和主要途径。优秀选本去芜存菁,择优集萃,促进优秀作品的鉴赏、传播和经典化。现代散文选本在推动白话散文经典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四大文类选本中,现代散文选本产量最多、适用面最广,对现代散文经典化的贡献最大。因为它的社会需求最大,不仅中小学语文教育和大学人文教育很需要它,普通读者也因现代散文易读、易学且又贴近人生而特别欢迎它,所以有很庞大的读者群,使现代散文传播广泛而持久。这对入选的作家作品来说,是极大的推广和奖掖,对其逐渐被公众接受和行家认可有着明显的促成作用。

现代散文选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

一、披沙拣金的鉴别功能

选本是中国文学批评的基本形式。选本通过推介具体可感的作品,直接影响着读者对文学的阅读、鉴赏和认知。它所具有的经典化功能,首先体现在鉴别功能上,也就是在一个“选”字上。就是要以选家的鉴别力和标准去鉴定和取舍,不仅要浪里淘沙,更要披沙拣金,从大量选材中精心挑出自己欣赏和满意的作品推介给读者,才有可能赢得读者的青睐。

某些作家和作品高频率地出现于各种选本之中,增加了其在文学传播和文学接受中的曝光率,这是成为经典的文化积累。选本经典化的鉴别功能,就是通过反复入选品评,让有特色和价值的散文作品在审美鉴赏、艺术竞争以及阅读环境中脱颖而出。比如那些以“名家”“佳作”命名的选本往往就是在为相关作家作品积累文学资本。特别是那些带有文学史总结性质的总集选本,更是包含着建构经典作家作品体系和谱写文学史的重要意义。在某个历史阶段,某位作家入选著名选本的频率和选量,是与其文学水准呈正态分布的。

通过对《中国新文学大系》三辑十卷散文选和林非等选编的七卷本《中国现代散文选》这两套大型总集选本统计,按两套均入选作家并选15篇以上的合计排序为:鲁迅85篇,周作人84篇,茅盾56篇,郁达夫53篇,唐弢45篇,柯灵42篇,郭沫若41篇,冰心39篇,叶圣陶35篇,巴金34篇,聂绀弩33篇,王任叔30篇,朱自清28篇,瞿秋白26篇,曹聚仁26篇,林语堂25篇,老舍25篇,邹韬奋25篇,丰子恺24篇,徐懋庸22篇,郑振铎20篇,陈子展20篇,周木斋20篇,夏衍20篇,何其芳19篇,徐志摩18篇,缪崇群18篇,俞平伯17篇,王统照17篇,王鲁彦17篇,秦牧17篇,沈从文16篇,靳以16篇,芦焚16篇,冯雪峰16篇,许地山15篇,李广田15篇,艾芜15篇,阿英15篇,宋云彬15篇,凡401102篇,占两套入选总数548家的7%2741篇的40%,即7%作家占近半的选量,可谓代表性和经典性具备,公认度很高。

按选量排序,当然不尽适配,但大体能反映各家在散文、杂文和报告文学三类中的创作实绩和历史贡献,与读者印象和现代散文史实际大多相符。这两套权威选本突出确定了鲁迅作为现代散文大师的首席地位,周作人因历史问题而有起伏变化,但其《喝茶》《乌篷船》《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等名作,仍被众多选本载入。

这两套选文重合率约在10%以下,显示了各自的入选标准和编选特色,但在这少量复合的选文中,亦可见选家绕不过去的代表作。前述40家选文中,重合5篇以上的有:鲁迅14篇,冰心10篇,郁达夫9篇,巴金8篇,王鲁彦8篇,茅盾7篇,朱自清7篇,老舍7篇,周作人6篇,徐志摩6篇,许地山6篇,缪崇群6篇,郭沫若5篇,叶圣陶5篇,俞平伯5篇,王统照5篇,丰子恺5篇,沈从文5篇,唐弢5篇,聂绀弩5篇,大多是公认的散文名篇。如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背影》《荷塘月色》《儿女》《看花》《给亡妇》等复选7篇,有些入选中小学教材,早已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优秀性、经典性和普及性不言而喻。总集选本可以复选,使其成为经典体系不可或缺的珍品,并在此基础上增选一些代表作,既显示其创作的丰富性,将新选作品纳入经典化进程,又体现选本的新眼光和新特色,增进读者的接受面和鉴赏力,可谓一举多得。

二、衡文论艺的批评功能

选本的批评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文;以选代评,选中有评,是选本的批评特性。二是序评;以评带选,选评相生,是选本派生的显著特征。虽说选本大多有序跋之类带有直接评论,但它们是因选文而生的,何况还有一些没有序评的选本,如七卷本《散文选》,依然带有选家们的批评导向和价值取向。这说明选本主要是以选代评,衡文论艺,这是选本与专门的理论批评的一大区别。

选文蕴含着选家对选域内作家作品的鉴别评比,对入选作家作品的价值评判,对所编选本体现自己的文学理念、审美趣味和鉴赏水准的自觉与自信。否则,选不好就要自曝己短,让识者和读者耻笑。诚如郁达夫所坦言:在自己所编《大系散文二集》里所选的,“都是我所佩服的人,而他们的文字,当然又都是我所喜欢的文字——不喜欢的就不选了”。他所选周氏兄弟和文学研究会等16家散文杂文,充分体现了他的文学主张和独到见识,均被同代和后代选本认同和多次复选。因此,应当首先肯定名家选文的精准性和权威性,再来评估其序评的理论性和适配性。郁达夫的导论无疑是高屋建瓴的史论名篇,充分表现了他对现代散文的精辟见解和对入选各家风格的精到评论,与选文互文相生、珠联璧合。这是选本批评的范例,也是经典建构的样板。像这样选评相长的选家和选本并不多见,在散文领域还有瞿秋白、阿英等少数几家的经典选本。

当然,就选本的批评特征而言,序评也很重要。即是说,选本的批评功能往往是通过选文和序跋的相互阐发来达成。因为,只选作品,而无评论,会让读者陷于迷津;同理,序评也要有的放矢,指点迷津,否则可能曲解作品,误导读者。好的序评有利于引导读者阅读,提升读者的鉴赏水平和选本的影响力,同时也有利于增强批评功能,促成入选作家作品的经典化和普及化。

三、集萃传世的传播功能

优秀选本以择优拔萃为己任,一般选本也以名家名篇为品牌,表明选本自身具有遴选而来的优质性和感召力。原创作品集经过作家自己的筛选和编辑出版的把关而印行,本身就有不同程度的优质性。有的不久就成为名著传播开来,如鲁迅《野草》《朝花夕拾》、朱自清《背影》、冰心《寄小读者》等;有的后来才被认可而流传开来,如梁实秋《雅舍小品》、钱锺书《在人生边上》等;但有许多淹没于书海之中,即便其中有精品也很难被发现。这就需要选家和文学史家的发掘和推介,使佳作精品重生。因此,优秀选本就有再造精品的集萃传播功能。

影响经典传播与建构历程的主要因素,一是原著自身的品质,二是读者受众的接受,三是传媒和教育等力量的推动。现代散文经典体系的建构当然是三代作家尤其是开山一代大力建成的,他们以原创和独创的散文成果为现代散文建造了一座金碧辉煌的艺术圣殿。其中的藏品无数,自有种种差异,选家鉴赏后取出一批展品,哪些是能吸引观赏者注目的珍品,就由不得展品和选家自说自话了,而是由观赏者(包括读者和批评家等)与其进行心灵的感应和对话来鉴赏和鉴定了。如此说来,只有经过读者的品鉴和接受,作品才有可能成为精品和经典传世,也才能发挥经典精品的价值意义。在这接受过程中,选本成为原作与读者的津梁,读者成为鉴赏主体,决定着原作与选本的命运;也许读者们一时无法理解原作的价值,但随着鉴赏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内行读者的不断扩大,如果还不能获得认可,那原作的优质性和经典性就要打问号,选本的优劣性也就显露无遗了。所以,选本与原作是命运共同体,都要接受读者的检验和历史的考验。现代散文选本众多,传世选本却少。

当今选本依然盛行,编选者们可要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认真学习和发扬鲁迅、瞿秋白、郁达夫、阿英等优秀选家精心选评优秀作品的优秀选风,才有可能编出优秀选本,在为现当代文学经典化作贡献的同时,也使自己的选本成为经典选本。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403/26/content_352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