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周国忠:千古文人英雄梦

发布时间:2018-11-29浏览次数:1233

周国忠:千古文人英雄梦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8-11-19

 

1030,金庸从容而淡定地走了,享年94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金庸作为武侠小说名家被无数铁杆读者崇拜着,那么金庸心目中是否也有偶像?如果有,又是谁呢?

金庸曾经多次说过:古人范蠡是他最崇拜的人。我认为,金大侠对范蠡的崇拜并非心血来潮,更不是面对媒体信口开河,而是有深沉的思虑。这还得从一部作品说起。众所周知,金庸是新派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副对联就包括了金庸所撰写的14部武侠小说题名的首字。

其实,金大侠在挥笔封刀之作——《鹿鼎记》的间隙,还写过一篇约2万字的武侠小说《越女剑》。小说完稿于1970,作品以吴越争霸为历史背景,吴优而越劣,勾践为击败夫差,采用了范蠡的计策,就在接近成功时,在铸剑和剑术上遇到了挫折。吴国剑士不但剑利术精,且善用兵法,越人不敌。而此时出现的放羊女阿青却轻易地击败了吴国八剑士,范蠡以之为奇,将阿青接到府邸,终于使越国剑士观摩到了神剑的影子。借助神剑的力量,越国终于攻克吴国,逼夫差自尽。当然,在范蠡的心中,攻破吴国并不是唯一的目的,他更想见到被献给夫差的心上人西施。当两人见面时,阿青出现了,因为她也喜欢上了范蠡,并以剑气伤了西施,但最终因西施的才情美貌而黯然离去。

金庸写范蠡,把他的儒雅与智慧刻画得淋漓尽致。从史学角度看,《越女剑》并不是一篇很成功的作品。实际上,越国战胜吴国,并非靠越女剑,而是因为夫差沉湎于酒色,重用奸臣伯嚭,逼死忠臣伍子胥,使吴国哀鸿遍野,国力渐衰,终致灭亡。《越女剑》与金大侠其他作品虽难以媲美,但书中男主角范蠡在金大侠心目中却享有“武林至尊”的地位。当然,金庸对范蠡的推崇源于他对范蠡独特人格魅力的感佩,对范蠡所持价值观的高度认同。

范蠡善于把宏观智慧应用在实际的操作层面,史籍上的相关记载为我们展示了这位谋略家的睿智。据《勾践伐吴外传》载,勾践三年(494),越王听说夫差日夜部勒军旅,便要乘敌未发而击吴。范蠡知越王师胜而骄,难以抵敌,便极力劝阻说:“君王不盈而溢,未盛而骄,不劳而矜其功,实为逆于天而不和于人,若强行之,必危及社稷,害及已身。”勾践不听。范蠡又谏:“兵者凶器,勇者逆德,战者末事。阴谋背德,好用凶器,身事末端,为上天所忌,对所行者不利,宜慎之又慎,断然不可轻决。”越王决计出师,结果大败,仅剩五千残兵,退守会稽山,被吴军团团包围。他凄然对范蠡感叹说:“我不听先生的话,故有此患。眼下如何收拾危局?”范蠡出谋:“宜卑辞厚礼,贿赂吴国君臣;倘若不许,可屈身以事吴王,徐图转机。”勾践依计,经多方努力,果然得以乞和求存。

范蠡不仅善于抓住事物的关键,有敏锐的洞察力,同时在危急关头,决策果断,毫不含糊,这在其对吴国的最后几次用兵决断上,表现得十分突出。越国君臣卧薪尝胆,矢志灭吴。吴王夫差却骄奢淫逸,穷兵黩武,表面看来气势汹汹,不可一世,而内里却兵民疲惫,财匮力蹙。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越王求胜心切,老早就想用兵雪仇,均被范蠡以天时、人事未尽加以劝阻。

公元前483,吴国遇灾,水稻欠收。勾践又欲乘机代吴。范蠡又以人事未尽来劝说,勾践闻言大怒。范蠡说:“大王勿怪,人事必须与天时、地利相结合,方可大功告成。今吴国遭灾,人民恐慌,君臣上下反而会同心协力,共度内忧外患。大王仍宜歌舞欢饮。吴国见此,必然不修德政。待其百姓财枯力竭,心灰意散,便能一举成功。”

次年,吴王悉起精兵北上,勾践又欲用兵。范蠡说:“吴国精兵出境不远,倘闻越国掩其空虚,兵还不难,宜稍待其时。”数月后,他见一切时机均已成熟,才毅然出兵,大败吴兵。至公元前473,吴王夫差势穷力单,退保姑苏孤城,再派公孙雄跪行至越军,乞求罢兵讲和。勾践欲许和议,范蠡在一旁说道:“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以吴赐越,越岂可逆天乎?”勾践仍露出不忍之色,范蠡当机立断,对吴使公孙雄说:“越王已任政于我,使者如不尽快离开,勿怪有所得罪!”说着,他击鼓传令,大张声势。公孙雄无可奈何,涕泣而出。

显然,越国能灭吴国,并最终称霸于诸侯,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范蠡的审时度势技高一筹的谋略智慧。越王得他辅助而屡次逆转,最终成就一方霸业,他做到了为人臣者所能做到的最高境界,说他是谋士第一人并不为过。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范蠡顺乎天道的观念对金庸的影响很大。如果说创作武侠小说只为了一点娱乐的话,那么金大侠主要是通过自己经营的报业版图,来实现文人的报国梦。1959,金庸与中学同学沈宝新合资创办了《明报》,他任主编兼社长达35年。其间,他又创办《明报月刊》《明报周刊》,还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创办《新明日报》等。

金庸得天时地利人和,把报业经营得蒸蒸日上,在他任“掌门人”期间,《明报》是香港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有人把它比喻成香港的《泰晤士报》。金庸不仅是成功的企业家,还是个出色的社评家。他才识过人,精力旺盛,累计撰写近两万篇社评、短评,内容切中时弊,笔锋雄健犀利,产生了很大影响,有“亚洲第一社评家”之美誉。香港回归前,金庸参与起草基本法,为之付出5年心血,是《香港基本法》主笔之一。鉴于金庸在文化领域创造的杰出成绩和对社会作出的卓越贡献,他当之无愧成为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章”获得者。2001,国际天文学会将一颗由北京天文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金庸星”。

范蠡帮勾践灭吴,完成了复兴霸业,受封上将军,但在事业顶峰之际,他却产生了功成身退的想法。《红楼梦》中有诗道:“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今安在?荒冢一堆草没了。”历史上能超越名利的将相可谓凤毛麟角。正因为如此,范蠡的退隐令金大侠无比敬佩,成了他人生的航标,并在现实中加以效法。

1972,令读者如痴如醉的《鹿鼎记》在报上连载结束,金大侠的名字随着14部长篇武侠的轰动而走进千家万户。正当他的事业声名如日中天、“金庸迷”翘首以盼他的下一部小说时,他却宣布从此封笔不再撰写武侠小说,令人甚为不解。1992,金庸再次作出惊人之举,他决定出售他精心经营的《明报》股权。1994,他在70岁之际辞去明报集团董事局主席职务,此举震动香港,连他手下的工作人员也深为惋惜。

早些年,金庸爱好收藏古玩,后来也放弃了。他幽默地说,我的放弃是照顾“小偷”,省得我每出远门,他们就为我的宝藏“操心”。金庸人生中的一次次放弃看似不合常理,其实是大智慧的放弃。他深知盛极而衰、阴阳转换之道,不想被太多的名利所束缚,懂得放弃才能给内心留下自由飞翔的天空。晚年的金大侠淡出“江湖”,谢绝媒体的采访,自己也不再撰文,过着无欲无求无忧的老年生活。唯一不变的是他始终保持着阅读的习惯,他的家里到处都是书,洗手间里还放了一套《资治通鉴》。活到老,学到老,读到老,金庸堪为典范。

而范蠡从越国的政坛退隐后,携妻西施乘舟浮海到达齐国,开启了人生又一华丽转身。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载:(范蠡)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故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

世上经商致富者比比皆是,为富不仁者也大有人在,但能“三致千金”散尽家财给有需要的人却极其难得。范蠡才华盖世,身怀致富秘诀,但他对名利却无比超脱。他认为,治家能置千金之产,做官能至卿相之位,这已达到极限了,长期享受这样的荣华,是不应该的。

范蠡的乐善好施也是金庸推崇的精神源泉。金庸认为,钱多了未必就幸福,与其放在银行,不如回报社会。多年来,金庸累计捐款数额在文人中无人出其右,单笔超过千万的就有三次。尤为难得的是金大侠对自身却十分“吝啬”:他一日三餐俭朴无华,一碗米饭、一盘青菜或一小盘其他素菜。用餐时,若不小心在餐桌上掉了一粒米或一片菜,他都要用筷子夹起来吃了。这就是大侠的胸襟,平凡却令人崇敬。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http://ex.cssn.cn/bk/bkpd_qkyw/bkpd_bjtj/201811/t20181116_47771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