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黄雯: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发布时间:2017-04-19浏览次数:1085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路径

编者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对延续和发展中华文明、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期新论版约请了三位学者,分别从家风建设、国民教育、融入生活三个方面,阐述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如何“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具体落到实处。

  

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

(来源:福建日报  2017-04-18  09版  理论周刊/新论)  

黄雯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指出,应“注重实践与养成、需求与供给、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更多地融入生产生活各方面”,日常生活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基因和文化符号,群众才是传统的文化主角。只有融入生活,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和活力,才能激发起人们认知、了解、保护与传承的热情。而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则应当尊重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并充分发挥当代人的智慧和创造性。

一是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内涵。钱穆先生曾说过,对本国以往历史应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国家乃再有向前发展之希望”。同理,只有当新的文化形态与优秀传统文化和谐共处,社会发展才能植根于深厚的历史传统。文化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它本就有一个继承、批判、革新、创造的变化过程,而现实生活就是促成这种变化的土壤。事实上,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正是中华文化自成一体、大气磅礴、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所在。当代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需要挖掘并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内涵,使之能够积极应对社会结构转型期的挑战,这也是使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嵌入人们现代生活的必要前提和关键环节。虽然,传统文化没有为现代化发展指明具体路径,但其倡导倚赖人的自主努力实现人生价值、把个人向内的修养与向外的社会发展相关联;倡导超越现实建立“大同之世”的理想社会形态,在处理好天地、人我关系中实现这一形态等,这些主张与现代化建设所强调的健全的人格、务实的理性精神,以及在处理好与外界的关系中实现理想社会等,有相当的契合性。更进一步说,中华文化强调效天法地,在“参赞天地之化育”中与天合德,把短暂的生命融入无尽的天地精神中;治国平天下,在“立德、立功、立言”中为社会建功立业,把有限的小我融入无限的社会大我中;“报本反始”,在为父母(祖先)尽孝中,实现对家庭的责任与担当,把个体自我融入绵长的生命长河中。这些连接个体与社会的具体途径,于我们今日之现代化发展有诸多启示。而我们也要通过增强对人的现实社会存在状态的关注、对人类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探索中为传统文化精神补偏救弊,促进其现代性转换与发展。

二是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道德建设相对接。传统文化积淀和熔铸了众多优秀的民族精神,要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就应对这些精神加以充分吸收和利用,使之帮助人们辨识是非、善恶、美丑、得失,认知历史发展的规律,丰富人们的处世智慧,追求精神生活与身心和谐。当前,我们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道德建设。核心价值观符合中国民众的审美情趣,其中蕴含传统文化的诸多精神要素,可谓根源于优秀传统文化又高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和谐”范畴融入了“贵和乐群”“和而不同”的传统和合精神,“公正”范畴融入了“大公无私”“刚正不阿”的传统公道精神,“爱国”范畴融入了“苟利国家、生死以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传统报效祖国之精神,“敬业”范畴融入了“自强不息”“业精于勤”“天下为公”的传统奋进、奉献精神,“诚信”范畴融入了“一言九鼎”“诚实守信”的传统求实精神,“友爱”范畴融入了“与人为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关爱精神等。传统美德因此得以活化、升华,且找到一条直达民众的快捷通道。通过这一通道,传统美德润物无声地继续涵养中华民族、滋润现代都市民众。当下社会道德建设需探寻一条超越升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路径,理解包含其中的传统内涵,灵活运用传统文化的相关素材,如诗词、成语、典故、名人故居、博物馆等进行引导和宣传,并寻求创新性发展。

三是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形式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现载体,是让人们感受、体验、理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性方法。与时俱进地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需要兼具时代眼光和国际视野,既要结合现实实践需求,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也要结合西方优秀文化元素,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首先,根据时代发展的新主题与新特征革新表现形式,为传统文化寻时尚外衣。如注重节约资源与减少环境污染,创建健康、环保、文明的绿色节日习俗。用电子鞭炮代替烟花爆竹、宴请杜绝奢侈排场、馈赠佳礼弃用过度包装等。又如融入大众健身理念,增强传统艺术的普及性。近来受追捧的《第一套戏曲广播操》便是成功地把耳熟能详的戏曲旋律和基础的戏曲身段动作与广播操结合,使唯美的戏曲艺术不再遥不可及。其次,吸纳现代文明的优秀因子丰富表现形式,为传统文化增添世界元素。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本就是我们的文化精神,对西方文化中的优秀因子的吸纳并不会削弱我们的实力,相反,它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表现,也使我们的文化能够更加从容地走向世界。就像美国迪士尼借鉴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制作了《功夫熊猫》《花木兰》等誉满全球的动画片,我国民间剪纸艺术家卢雪创作的“安徒生童话”系列剪纸作品赢得丹麦民众的深刻共鸣,作品被丹麦安徒生博物馆永久收藏,她还应邀在hello kitty 品牌庆祝诞生30周年之际创作剪纸hello kitty等,作品多次到国外展出并为多位外国领导人所收藏。再次,把握现代文化传媒化的规律,高效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大众传媒是信息传递、文化传播的载体,它与传统文化可谓处于文化形态的两极:前者具有现代性、全球性,后者则具有传统性、区域性。要使传统的区域文化在现代世界大舞台上大放异彩,就要善于把握现代传媒的传播规律。如今年春节好评如潮的《中国诗词大会》,用竞技电视节目的形式展现了中国古诗词的巨大吸引力和感召力,又如《山水中国美》《青花瓷》等洋溢浓郁中国风的歌曲为我们勾勒出曼妙的古典意境等。此外,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开发与使用,人们可以通过在手机上安装各式各样的应用软件、添加相关公众号欣赏古诗词、获取中医药知识、了解文玩收藏等。借助这些传媒方式,优秀传统文化正充满暖意地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