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杨文军:陈锡襄与民俗学运动

发布时间:2024-04-08浏览次数:10

陈锡襄与民俗学运动

(来源:福建日报   2024-04-02   12  理论周刊·文史)

杨文军

陈锡襄(18981975年),别名息响、式湘,出生于福州市南门外浦下村(今盖山乡浦下村),排行第三,儿时聪明伶俐,十分好学,中学毕业后,家人全力支持其一人上大学。他曾赴英国伦敦经济政治学院旁听经济史三年,博闻强识,涉猎广泛,也曾参与重庆筹备中国民俗学会事宜,是我国民俗学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和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近代史上有一定影响的民主爱国人士。

1921年,他毕业于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哲学专业;1924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研究生毕业;1924年—1927年间任教于私立福建协和大学;1927年,离开福建协和大学到国民革命策源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并从事民俗研究,而后任浙江大学文学院国文讲师、副教授;19751018日去世前,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教授。

陈锡襄发起并参与民俗学运动主要在北京、广州、福建,同庄泽宜、黄仲琴诸先生一样,都是因个人兴趣或与其所学略有关系而热心于民俗学。1921年—1924年,陈锡襄在北京大学就读研究生期间,经历并参与了歌谣的研究。19201219日,鲁迅、钱玄同等人在北大成立“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并得到蔡元培等人的大力支持,定期在《北京大学日刊》发表关于“歌谣”的文章。1923524日,第二次筹备会召开,正式宣布“北京大学风俗调查会”成立。其间,陈锡襄与顾颉刚、容肇祖、董作宾等人在国立北京大学从事歌谣、方言和风俗习惯的研究。

1927年,陈锡襄赴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同顾颉刚、容肇祖、钟敬文等人,成立“国立中山大学民俗学会”。1927111日,创立《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此后刊载不少民俗学方面的文章,如陈锡襄的《调查现代欧化风俗提议》《一部民俗学著作的介绍》《猺民访问记》等。1928410日,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就整理旧书问题召开会议,议决:地方志由陈锡襄负责;哲学、宗教由容肇祖负责;杂书由顾颉刚和杨振声负责。

19284月,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民俗学会与教育研究所联合开办民俗学传习班。首期招生22人,修业期限为3个月,分别由陈锡襄讲搜集风俗材料的方法,顾颉刚讲整理传说的方法,容肇祖讲北大歌谣研究会及风俗调查经过,余永梁讲殷周时代风俗片段,钟敬文讲歌谣概论,杨成志讲民俗学问题格等课程。其招生章程规定,“功课授完后,即分别给予题目,俾使着手做各种调查整理研究工作”。192958日,陈锡襄在国立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周刊》(第5759期合刊)上发表了《风俗学试探》一文,探讨了建立风俗学的理论体系,引发很大反响。

陈锡襄在文章中主要探讨民俗学、风俗学是“相类”的两门学问问题,他认为“风俗之被人学术地注意,社会学很有相当的功劳,然而民俗学或民俗学运动实使这注意加增,渐成为普遍化与系统化的”。又从语源学、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等需要,阐述了风俗学独立存在的原因,并兼论其范围、目的、方法和基础。关于中国式的民俗学分类方式,陈锡襄给出了七种方式:以事实分、以材料分、以对象分、以表现分、以问题分、以地方分、以时代分。根据这种分类标准,他主张把民俗分为七大类:宗教、人事、生活、制度、生业与职业、社会、艺术。其中每一类都包含有若干项目,而每一种项目之下又分出数十种细目,这为民俗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受“新史学”、民俗学运动的影响,包括陈锡襄、魏应麒、江鼎伊等为代表的闽籍学者开始致力于区域史的研究,最为典型的是陈锡襄组织成立“闽学会”、魏应麒与江鼎伊创立“国立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福州分会”以及由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创办“福建文化研究会”,研究主要包括福建地方历史文化、民俗风俗等。19254月,陈锡襄、董作宾等人把北大风俗调查会、歌谣研究会、方言调查会、考古学会的计划融合在一起,组织一个研究福建文化的“闽学会”,该学会是为研究福建地方史的第一个学术团体,参加者50余人。1925530日,“五卅惨案”一爆发,陈锡襄与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其他同事参与反北洋军阀、反帝斗争,无暇顾及“闽学会”及其活动,原所有计划流产。尽管如此,仍为福建民俗学运动奠定思想与理论基础。

19271月,顾颉刚、容肇祖、潘洵等来到福州并参观“闽学会”旧址,感到此会停止甚为可惜,于是与陈锡襄合作,共同恢复“闽学会”。双方并以国立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与私立福建协和大学的名义展开合作。不久,因国立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取消,福州于1927324日发起反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运动,致使“闽学会”再次停办。当时留下的成果有董作宾《说畲》《唐哺和诸娘》《高湖的一夜》《福建畲民考略》,刘松青《福州疍户调查记》,江鼎伊《我与童谣的过去和将来》、与克立鹄合著的《畲民》以及未刊的《闽中方言》《闽中谚语》《闽中风俗》《闽中歌谣》等,陈锡襄《闽中倭患考略》《客家与畲民》《从福建通志的列传和经籍所见到本省各时代各区域的文化状况》以及未刊的《闽中宗教考略》等。

江鼎伊评价:“‘闽学会’是与民俗学极有关系的组织,尤其他的成绩都是关于福建‘道地’的文化,居然是不可磨灭而必次叙述的。”魏应麒与江鼎伊在福建《民国日报》副刊上创办福州《民俗周刊》,陈锡襄曾在该刊发表《调查现代欧化风俗提议》。民俗学运动开创了民国时期民俗学运动的福建时代,为以后福建民俗学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全国文献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404/02/content_354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