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福建师范大学:数字赋能公共体育教学改革

发布时间:2024-04-17浏览次数:7676

福建师范大学:

数字赋能公共体育教学改革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4-04-17  07  体育美育)

许文鑫

在福建师范大学校园内,每天都可以看到健身跑、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武术、啦啦操……多种体育项目异彩纷呈,操场上欢呼声阵阵,处处散发着运动的热情与活力。

2013年以来,福建师范大学贯彻落实《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要求,主动顺应和把握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新趋势、新机遇,以“加快推进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信息化,全面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大力推进体育教学资源数字化转型,赋能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改革。

十多年来,福建师范大学逐步完善“1+3+4”大学四年不间断体育课程模式:“1”指第一学期的线下基础选项课模块(专项基础模块、基础体能模块、基础体育理论模块);“3”指三个学期的专项线下课程模块;“4”指四个学期“校园健康跑”+线上课程(保健班)相结合模块。学校通过推进大学四年体育课不间断改革,打通课内外体育教学壁垒,实施数字阳光健身工程,学校公共体育教学环境不断优化,学生普遍掌握12项运动技能,学生体质全面增强,体育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福建师范大学的学生在进行篮球比赛。

平台为先,夯实高校公共体育数字化教学改革基础

开展高校公共体育数字化教学改革,必须有高质量的数字平台支撑。为此,学校将数字化平台建设作为推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先手棋,研制《校园智慧体育平台建设解决方案》,对接学校教学云平台、智学·云课堂,校企协同开发校园智慧体育平台,围绕“课、跑、测、赛、管”打造五位一体的数字体育教学管理模式,课内满足学生管理、点名签到、成绩录入、学生评价、电子教案等上课应用场景,课外满足课程通知、互动指导、作业布置、视频教学、课程资料、请假审批、课程评价以及课外锻炼、体测等数据管理需求。

学生通过手机或教学平板参与,管理者可用手机、平板、PC电脑查看学生及教师课程各项统计数据,实现统一管理,为教学职能部门、师生、体育学习者等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数字化资源和信息化服务。学校通过专门的APP,还实现了学生请假、更换体育项目、申请保健班、查询体育成绩等便捷式操作,学生学习满意度由以往的75%提升到92%

平台运行以来,学生体育课在线上可选的体育项目由12个发展到28个,极大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资源为根,推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资源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资源是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根基,福建师范大学通过实施体育教育教学资源数字化转型工程,全面推动公共体育教学资源对接新时代需求。

体育课程资源数字化。为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学校加快课程资源数字化改造,累计推动30余门课程、20多本教材、120门次课程教学大纲及教案等数字化转型,建设32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日均在线学习达37350人次/天;学生通过平台提交打卡学习作业,日均打卡147人次/天。学校通过拍摄、编辑和上传等方式,建设了海量的体育赛事活动的视频资料库并共享至数字化平台,实现时时学习、处处学习。如疫情防控期间,学校提前将八段锦、瑜伽、排球、篮球等课程项目数字化转型升级,组织开展“战疫进行时,健身不停步”“云端健身,运动抗疫”活动,举办“天天运动”线上打卡活动等,激励全校学生居家科学健身,共同营造活泼、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体育教研资料数字化。除了教学资源的丰富,学院积极推进体育数字科研成果和资料库建设,整合国内外体育专家学者科研论文、研究报告等研究成果,通过数字化处理,实现在线检索、阅读和下载。

体育场地和设施数字化。通过先进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的应用,学校大力推进体育场地和设施数字化建设,构建场地预约系统、设施使用数字指南等,学生可以通过移动应用程序获取场馆信息,实现场地和设施的在线预约、使用管理等,极大地提升了用户体验。

如今,每到课外活动时间,田径场、羽毛球馆、排球场、篮球场、网球场、游泳馆等各场馆爆满,项目多样且井然有序,场馆器材设施实现了效益的最大化,与过去相比,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有了明显提升,走出宿舍,到阳光下、操场上锻炼身体,陶冶情操成为了校园新风尚。

福建师范大学环校越野跑已成为校园传统赛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 学校供图

育人为本,创新高校公共体育数字化教学新模式

近年来,学校主动适应数字化改革趋势,改革育人手段,创新教学模式,数字化转型的红利与师生共享,实现技术与教育同频共振、相得益彰。

创新“1+3+4”课程模式,实现大学4年体育课程教育全贯通。利用数字体育平台,打破传统且相对固定的两学年四学期大学体育教学模式,构建起贯通大学四年课堂内与课堂外、线上与线下、教学与训练、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开放式体育教学模式,实现大学生四年体育课不间断,体育课时由122节增加到244节,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打下坚实基础。

打造“三段式”数字体育课堂。课前进行在线选课,上传教学资料、电子教案;课中进行学生管理,点名签到、电子教案、课程通知、班级互动、作业布置、课程资料、请假审批等均在线完成;课后利用智能辅助,实现课后视频巩固、在线理论考试、在线布置课程作业、教学评价、成绩录入、成绩查看等。

实施课外数字阳光健身工程。倡导“体育即生活、生活即体育”,依托“步道乐跑APP”,整合跳绳、高抬腿、原地拍球、集体接力赛等30余个运动项目,通过搭建智能穿戴设备,设置打卡学习状态;记录学习轨迹、时长、次数,上传作业,关联体育课等,实现AI人体运动分析模型自动识别分析、自动化语音引导测试、运动视频AI智能引擎自动分析、测试结果语音播报、智能实时输出体育运动成绩等。

改革让师生都获益良多。学生反映,定期举办线上跑步活动,不仅让大家分享了跑步经验和收获,还找到了志同道合的跑友,激发了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在教师们看来,以前是带着学生锻炼,现在是学生们三五成群地主动运动,变“要我练”为“我要练”,锻炼习惯得到明显改善。

服务至上,实施高校公共体育立体化教学评价

数字技术赋能使得数据获取更加方便、类型更为多样、加工更为深入、应用更为及时,有助于评价从终结性评价向伴随性评价的转型。

绘制学生运动自画像,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爱好。学校通过搭建智能穿戴设备,打造“课、跑、测、赛、管”五位一体数字体育教学管理模式,实现课程管理数字化、跑步锻炼数字化、健康测试数字化、体育竞赛数字化、综合管理数字化,形成学生在校“体育锻炼自画像”——学生通过使用平台可进行日常体育锻炼,实时收集运动数据,包括步数、运动时长、运动强度、心率变化等,并生成个性化的运动建议和健康指导,对心率异常的情况及时发出预警并建议就医检查。

实施立体化体育教学评价,推进体育质量文化建设。通过学生运动数据的补充,构建纵向分析(大学四年)、横向关联(跑步数据、体育课成绩、体质达标测试等数据的关联与统计)、交叉比较(学生个体之间、学院之间)的立体化体育教学评价新模式,促进高校公共体育健康发展,形成校园体育文化。

事实证明,数字赋能学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不仅提高了评价的效率和便捷性,增强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还有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与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有效解决了传统评价方式中时空限制、参与度不高、评价不够真实等问题,为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院长)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4-04/17/content_638015.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