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传承红色文化 筑建精神高地

发布时间:2017-05-10浏览次数:633

传承红色文化 筑建精神高地

——红色文化高端论坛综述

(来源:福建日报  2017-05-09   01版  求是)

本报记者 陈亮

56日,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室、省文化厅、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福建社会科学院、三明市委联合在三明永安举办红色文化高端论坛。中央和省直有关部门、主要媒体负责人,省内外高校和社科机构专家学者100多人参加了此次论坛,围绕“中国革命历史与红色文化传承”主题展开研讨,对加强红色文化遗存保护、研究阐释、宣传教育等提出了许多观点和建议。

◆树立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文化自信

红色文化是构建新时期社会共识的基础。当下我们提及的文化自信,归根到底是对红色文化的自信。正是在时代的召唤下,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走到中国历史舞台的中央,承担起指导、带领亿万人民改造中国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重任。

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求是杂志社原副总编辑刘润为指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改造中国的实践过程,也是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传统优秀文化融合的过程。正是在这一无比壮丽的伟大进程中,诞生了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红色文化。党和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过程中创造并且还在创造的红色文化,正在复兴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种文化就其先进性来说,不仅超越封建文化和半封建社会,也超越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作为具有民族感情的中国人,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对这种文化产生由衷的自信和自豪。

刘润为认为,要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始终坚信党和人民拥有的文化是世间罕有的好东西,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保证和智慧源泉。而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觉,就是能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中,把握红色文化的本质特征、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从而对它的效能和前途作出正确的判断。民族复兴,归根结底,体现为文化的复兴,应当不断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推动红色文化的发展繁荣,让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充满民族智慧的红色文化在指导实践、推动发展中取得更加伟大的成就。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汪朝光,从发掘抗战红色文化遗址的角度谈文化自信。他认为,抗战时期的红色文化遗产,反映的是真实的抗战历史,可以使广大群众了解历史的叙述真实与本质真实的一致性,有助于广大群众正确地认识抗战胜利的历史过程,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当下应着力于发掘其中的历史细节,运用新的观察视角和新的技术,全面而深刻地反映抗战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当下的中国人了解先辈们在共产党领导下为民族独立、国家进步而奋斗的英雄诗篇,从而对中国富强和民族复兴抱有更强烈的信心和期盼。

◆弘扬红色文化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效途径

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秘书长张树军在主旨发言中强调,当前社会思想观念日趋活跃,价值取向多元,这更需要运用好红色资源,发扬好红色传统,传承好红色基因。

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张侃教授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后,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出现历史认识和历史观念的错误引导,以塑造国家记忆为目标的历史教育及历史书写遭到质疑,必须对其作出知识性的回应,否则国家将丧失历史解释的话语权力。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制度、作风、道德、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的综合体现,承担着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当前,红色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工程,已经轰轰烈烈地得到推进,但在商品经济的大趋势下,有些地方对红色文化按照世俗主义或市侩主义方式予以处理,致使红色文化空壳化现象随之出现,甚至有意无意地滑向了历史虚无主义。为此,通过保证文化的历史真实、维系红色文化的圣地仪式、注重红色文化的情感结构等环节调动人民群众的情感能量,引发大众的感同身受,构建与红色文化相通的情感结构,最终通过大众实践的普遍参与,使来自于革命战争的意义体系——红色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构筑21世纪现代文明的主体性意识的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历史研究》常务副主编周群认为,党史和革命史是历史虚无主义的重灾区,批判、反击历史虚无主义,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宽广的理论视野、深厚的学术积淀、艺术的斗争手法。历史和实践证明,加强红色文化研究,保护、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廓清历史迷雾、揭示历史真实、凝聚党心民心,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有效手段,必须予以重视、加强推广。福建省委在战略高度早谋划早落实,于2006年专门印发《福建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工程实施方案》,从保护传承、研究整理、弘扬传播、文艺创作、文化旅游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走在全国前列,真正让红色文化活了起来,并得到传承。

◆筑牢红色文化传扬的主阵地

高校是意识形态主阵地和前沿风向标,是红色文化传扬的主阵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高校大学生面临多种文化思想价值观念的冲击。多位与会学者均提及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传承面临的问题,为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播体系和平台建言献策。

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檀江林提出,应充分利用好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从平台和路径上探寻操作性强、便于应用推广的示范性红色文化传扬模式。遵循价值指向、人本指向、问题指向和实践指向的目标指向,通过整合红色文化教育体系、诵读红色文化经典、投身红色主题实践和拓展网络虚拟空间,借以优化“多维互动”的传扬平台,从策划组织、运作实践、成果打造和推广应用等层面入手,着力构架“协同一体”的红色文化传扬模式。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朱新屋从公共史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承担着普及国家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红色文化是从革命到建设再到改革时期形成的先进文化,贯穿于整个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中,成为每个中国人都应该了解的重要精神资源,理应成为大学公共历史教学的核心内容。高校教师应围绕红色文化的生产过程来揭示其内涵特征和价值体系,构架符合课程教学的红色文化物质和精神形态,努力使课程实现从知识到思想,再到信仰层面的教学目标。

皖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傅敏、三明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德钦认为,当下高校尤其是对于地方高校而言,红色文化教育传承从内容到形式存在不少问题,例如缺乏有着丰富具体内容的地方性的历史素材,对贴近而生动、具体而有魅力的历史事实发掘不够,形式上过度倚重对学生的单向宣讲教育,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此外,红色文化教育缺乏明确的规划方案以及统一的实施原则、效果评价体系等,使得学生很难全面把握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这需要注重用更易为学生接受的语言体系、内容和形式达到红色文化的深度传播。此外,要着力推动全国尤其是区域红色教育资源横向和纵向挖掘、开发利用,实现各地红色文化资源共享共建,把整合而成的资源最大限度地重组,转化为红色文化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