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郑又贤: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着力点

发布时间:2017-05-25浏览次数:489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要着力点

(来源:福建日报   2017-05-23  10版  理论周刊求是)  

郑又贤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从很多方面付出努力。但在首先考虑原则要求,同时兼顾策略的意义上说,我们要把主要着力点放在如下四个方面: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首先,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首要属性是“中国特色”,从而必然具有民族性。一方面,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至今不失其应用价值的中华文明成果。另一方面,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民族性还体现在,要适应世情、国情的新变化,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既成的思想和理论体系,从而创造出更多的民族特色和优势。其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具有世界眼光,要在追求“中国特色”中充分吸纳世界文明的新成果。民族性与世界性是有机统一的。民族性不能排斥世界性,世界性即融于民族性之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强调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较、对照、批判、吸收、升华的基础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发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但是,“解决中国的问题,提出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要坚持中国人的世界观、方法论。”第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反对“夜郎自大”和“崇洋媚外”,主动促进国内与国际双向学术交流。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夜郎自大”,认为只有自己是正确的,而西方国家都是搞唯心主义的,都是“伪科学”。二是“崇洋媚外”,认为西方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代表着当代世界文明发展的最高水平,从而不加具体分析地盲目照抄照搬,而把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看成只是“初级阶段”水平的成果,似乎一无是处。所以,在中外学术交流中,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宣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新发展,并勇于坚持自己的基本立场、基本方法识别,评判西方国家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新成果,吸纳其正确的因素,而抛弃其消极部分。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继承性与原创性的辩证统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既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即在总体上是沿着既定的方向和目标前进的,包含着对已有成果的保留和肯定,但同时又要看到这种保留和肯定不是机械的全盘继承,而需要坚持创新和变革,特别要鼓励原创性的研究和探索,使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不断跃上新的台阶。首先,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性质是“改革”,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健全和完善,即不是要根本推翻已经建立起来的学科或理论体系,不能完全“另起炉灶”,特别要注意肯定和继承既成的学科或理论体系的某种特色和优势。如具有突出的中国特色或民族特色,讲求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体现中国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弘扬中国的优良传统;把哲学社会科学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来建设,并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推动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健康发展;着眼强化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性和学理性建设,坚持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方针,鼓励各家各派、各种思想或观点在平等的学术交流中发展其科学性和真理性;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视为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把坚持党性与人民性有机统一起来;在各个历史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实现理论创新,提出一系列经过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并体现着中国特殊优势的哲学社会科学概念、观点、思想、理论或体系。其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以创新为引领,并特别鼓励原创性的探讨,以提升构建的水平和成效。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虽然要继承优良传统和既有成果,但这不是机械的全盘照搬,而是包含着创造性的传承。讲求创新、特别是具有原创性,应该成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主题和目标;对于中国业已形成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及其体系既要“不忘初心”,又要“继续前进”,增强问题意识,努力补齐短板,真正构建一个具有“原创”意义的、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能够向世人昭示中华民族智慧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第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以继承为基础,以创新为根本,以实现“原创”为最高境界,努力推动三者相辅相成。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导向性与学理性的辩证统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其意识形态属性上,把握和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导向,同时又要从观念体系的科学性上来展开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性和学理性。首先,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正确和健康的方向,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等。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坚持正确和健康的方向,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这是事关灵魂的重大问题,也是确保哲学社会科学能够产生正效应的重要方面,须臾马虎不得。其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尊重其作为知识和思想相统一的观念体系的科学性和学理性。坚持哲学社会科学的导向性不是搞一言堂,更不会一通百通,而是需要继续坚持“双百”方针,说清已知,探索未知,使之在专业性、学理性上更上一层楼。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现实性与前瞻性的辩证统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尊重其现实性,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但又要向前看,开展具有前瞻性的研究和探索,揭示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首先,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尊重、服务和引导现实。这是增强哲学社会科学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意义的客观要求。其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准确反映国情,并推动党的国家重大任务和中心工作的健康发展。其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客观反映世情的新变化,坚持以合作共赢为核心,推动建立新型的国际关系。其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准确把握自身发展的现状及其薄弱点,并善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补齐短板。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其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立足于鼓舞斗志和释放正能量。

其次,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加强前瞻性探索,善于在把握规律性的基础上揭示未来发展的趋势。当前,特别要注意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其一,要加强指导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并把重点放在提升其公信力和增强其指导作用上。其二,要加强对中国实践和理论未来发展的预见性研究。其三,要加强富有生命力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学科建设也要坚持调整存量和优化增量的原则。特别要注意正确处理弘扬传统优势和创新学科优势的关系。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