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福建的梵语学缘
(来源:福建日报 2024-05-14 11版 理论周刊·读书)
陆辰叶
梵语,作为印欧语系中最古老的语言之一,起源于古印度,却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一门外语。我国古代有众多由梵语翻译而来的经典,且现今尚存大量梵语文献。目前国内仅有屈指可数的几所一流院校设立了印度语言文学专业教授梵语,因此这一学问属于“冷门绝学”。而近现代史上,许地山、林藜光与罗世方这三位福建学者都或多或少从事过梵语教学与研究工作,作出过各自的贡献,值得重视。
许地山是文学家,也是学者。作为学者,他译介了多部印度文学作品,在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亦有一席之地。他的人生经历丰富,早年间在缅甸仰光寺庙中学过零星的梵语和巴利语,曾先后就读于燕京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据许地山在《摩尼之二宗三际论》(1928年)中的记载,他曾跟哥伦比亚大学的约克逊学过梵语和伊朗文学。后来,他到访过印度波罗奈城印度教大学,还拜会了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泰戈尔曾建议他编写梵文词典。
1927年,许地山回到母校燕京大学执教,并在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兼职,讲授多门课程,其中包括“梵文初步”“梵文选观”等。“梵文初步”指的应是哥伦比亚大学梵语教授佩里编写的《梵语入门》,约克逊正是佩里的学生。
著名历史学家周一良曾想选修许地山的梵语课,差点成为他的学生。在周一良的自传《毕竟是书生》(1998年)一书中曾提道:“1930年初进燕京国文专修科时,看见宗教学院课程表上有许地山先生讲授的梵文,兴致勃勃去签名选修。谁知选修的学生太少,没有开成。”
1935年,许地山南下香港大学任教,也开设过梵语入门课。因此,许地山的梵语教学足迹可谓遍及南北。2023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图书馆许地山藏书珍本选辑(全100册)》。香港大学存有另一部分许地山的藏品。深入挖掘这些藏品,将有利于进一步了解许地山的生平、思想与成就。
在《忆许地山师在燕大》(1993年)一文中,已故的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叶国庆回忆了他在燕京大学与硕士生导师许地山交往的点滴细节。因张星烺在《中外交通史》课堂上给叶国庆出了一道题《贵霜侯考》,他向许地山请教而感佩。许地山交友广阔,就这一问题,他向叶国庆推荐了同样来自厦门大学的林藜光,并称其“精通佛教史,懂得英文、法文以及古梵文”。叶国庆听其教诲,请教林藜光,果然获益匪浅,得到了查找资料的方向。
林藜光是厦门人,192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他曾师从法国汉学大师戴密微、沙俄印度学家钢和泰以及戴密微的老师、法国印度学家列维等国际著名学者,学习梵藏汉文献研究。
在梵语的钻研上,林藜光下过苦功。戴密微在厦门大学时(1924—1926年)曾教过他梵语的基础知识,评价他好学深思、博学多才。戴密微离开厦大后,林藜光一直自学梵语,用的是印度本土出版的教材,从中掌握了梵语的基本语法。
出于兴趣与志向,林藜光希望能去北京,去钢和泰创办的汉印研究所(后为哈佛燕京学社在京的重要学术分支机构)工作,于是请戴密微引荐。1929年,林藜光如愿去往北京,得到了钢和泰的指导,学习了4年梵语和藏语。当时和林藜光共同跟随钢和泰学习的有历史学家陈寅恪、藏学家于道泉、德国学者艾锷风(即与福建渊源颇深的艾克)等日后在世界学术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研讨梵语过程中,林藜光编写了一部上万词条的《大迦叶问大宝积正法经》的汉梵索引。虽然这一索引未能出版,但从体量上说明了林藜光在梵语与文献学上的辛勤耕耘。
1933年,林藜光前往法国留学,同时承担汉语教学任务,与其师戴密微一同工作。在法国,他受教于法兰西学院的列维,继续深耕梵语以及巴利语。在列维1935年过世后,他还得到了法国高等实践学院的印度学家雷努的教导。
他的学术代表作是《梵文写本〈诸法集要经〉校订研究》,是以列维提供的《诸法集要经》的尼泊尔梵文写本为底本,对照汉文和藏文的节译本所作的校勘与注释,并给出法语翻译。可惜林藜光操劳过度,他在1945年4月29日悄然离世,该研究成果未能在他生前问世。
在他去世后,戴密微整理遗稿,于1946年在法国出版了该研究的第一卷。这部分足以令他取得法国巴黎大学国家级的博士学位。其余研究文稿有三卷,经过戴密微、狄庸和安德烈·巴罗等学者们的辛苦校订后陆续出版。2014年,上海中西书局影印出版了四卷本全文,展现该著作的完整面貌,成为相关领域研究者必不可少的参考文献。
林藜光在国内外学界颇有声望。早期中国语言学界“三巨头”之一的罗常培与林藜光合作过,他的著作《厦门音系》中厦门方言发音人正是林藜光。林藜光去世不久,罗常培与胡适通信时提及林藜光,称赞其为“国人治梵文之最有成就者”。林藜光是语言学家、佛学家,也是法国东方学派重要成员。他的遗体被安葬在法国拉雪兹公墓。墓碑上,林藜光的名字下方刻有“东方学家”(Orientaliste)的字样,彰显他的学术认同。
在林藜光留学的法国,他的影响力持续至今。2016年成立的法国多学科佛教研究中心是由法兰西学院、法国高等实践研究学院和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共同创办的学术性佛教研究中心。为了纪念林藜光在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工作过12年,发扬其学术奉献精神,该中心从2017年1月起专门设有“林藜光佛教研究杰出学者讲座”,每年邀请一位全球知名学者发表演讲,向公众介绍最新研究成果。今年已举办到第五届。
除了上述两位著名学者,还应关注许地山的一名学生,罗世方。他是福建师范学院(即今福建师范大学)逻辑学教师。罗世方在梵语方面最大贡献是编写了两部教材——《梵语课本》(1990年)和《梵语诗文图解》(2001年)。
《梵语课本》是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梵语教材,在海峡两岸学界得到广泛认可。该教材的编写参考了学界的流行文本,以佩里的《梵语入门》为基础,补充了兰曼编写的《梵语读本》以及多种梵语文学名著中的选段。约在20世纪40年代,罗世方曾跟许地山学过一段时间的梵语。不久,许地山逝世,罗世方只能自学。
佩里教材的选用显然是继承自许地山。兰曼是哈佛大学的梵语教授,他曾教过多名中国学者,如俞大维、陈寅恪及汤用彤等。至今海内外仍有多所高校使用这两本梵语教材。罗世方的《梵语课本》在我国梵语教学领域具有开创性作用,凸显他过人的学术眼光和国际视野。
梵语教材的编写本就不易,罗世方因患有肺结核而常年卧床,实属难上加难。他在《梵语课本》的引言中谈道:“我自1958年以来,长期卧病不能继续逻辑学的教学工作,而病榻的漫长岁月又不甘虚度,1961年的春天我终于选择了这一不度德不量力的《梵语读本》的编写工作。工作是在‘不发病多写,小发病少写,大发病不写’的原则下进行的。历时三载始脱稿。”这段话写于1964年“五一”国际劳动节,距离许地山的教导已然远去20余年,距今恰巧已过一个甲子。罗世方一直希望能看到一本用汉语写成的梵语教材,即使身患重病,依旧坚持完成了这项艰难的挑战。由于时代原因,《梵语课本》在1990年才得以面世。
《梵语诗文图解》可看作《梵语课本》的续编,内容选自古典梵语文学名著《利益示教》《故事海》和《那罗传》,利用图解法(即语言学的层次分析法)来分析梵语句子,便于学习者理解梵语诗文的结构与意义。从后记可知,该书是在罗世方故去后委托梵语专家巫白慧整理出版的,巫白慧认为该书是“语言学上的一个具有创造性和实用性的贡献,对推动我国梵语学术研究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该书的编写方式依然独树一帜。
顺便一提,罗世方曾居住在福州知名历史建筑可园中。可园坐落于福建师范大学仓山校区对面的康山里5号,因著名建筑学家林徽因而备受关注。
近年来,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沿着前辈学人的脚步,开设梵语基础课程。福建其实有着领先一步的梵语传承基础。我们应该重拾传统,接轨国际前沿,加强梵语的教学与研究,为往圣继绝学,让冷门发新声。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405/14/content_3651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