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客户端】温志嵩:推进中国特色新文科建设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22-06-14浏览次数:693

温志嵩:推进中国特色新文科建设创新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2022-06-13

 

温志嵩

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与师生面对面谈心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抓好党的事业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的重要讲话,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新文科建设作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也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新文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坚持党的领导,凝聚中国特色新文科育人合力

文科具有科学性和价值性的双重属性,价值引领是新文科建设的根本要求。建设中国特色新文科,就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加强党对中国特色新文科建设的领导。

锚定价值引领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新文科建设的核心使命是培养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中国理论的创新者、中国未来的开创者。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新文科建设的引领作用,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到新文科建设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教学体系、话语体系、评价体系,切实发挥党在中国特色新文科建设中的政治引领作用。

拓宽立德树人主渠道。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他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推进中国特色新文科建设,要以“大思政课”建设为抓手,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为思政课教学内容,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思政课教学资源,推动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增强课程思政育人合力,形成思政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锻造育人育才主力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推进中国特色新文科建设,要加强高素质文科教师队伍建设,引导广大教师在增强学科专业素养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二、传承红色基因,增强中国特色新文科发展定力

守正创新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由之路。建设中国特色新文科,要传承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红色基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应对世界发展变幻和文明冲突中掌握历史主动。

在传承红色基因中砥砺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必须始终赓续红色血脉,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指引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历史经验和实践创造启迪智慧、砥砺品格,继往开来,开拓前进。”我们党自成立伊始,就开展了大量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工作。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推广进一步深入,许多进步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进行人文社科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文社科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了人文社科繁荣发展。100多年来,广大文科工作者始终将自身命运与争取国家独立、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相连,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推出一大批重要研究成果,培养了一大批学术名家和教学科研骨干。站在新的起点上,广大新文科工作者要传承好先辈们爱党为国、不畏艰难、永攀高峰的精神,不断砥砺中国特色新文科建设的初心使命。

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增强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在百年奋斗征程中,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推进中国特色新文科建设,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营养,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根脉,推动多元文化交流交融,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勇力担当传统文化研究人才、跨文化研究传播人才、新时代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重任。

在应对世界发展变幻中掌握历史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疫情交织叠加格局,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格局深刻变革,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在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道德、法律、伦理等方面的问题。面对国际格局深刻调整和文明冲突加剧问题,我们要牢牢掌握历史主动,不断提高参与全球治理能力,增强规则制定、议题设置、舆论宣传、统筹协调能力。而推进中国特色新文科建设,培养大批能站稳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具备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高素质新文科人才,是我们把握历史主动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

三、扎根中国大地,激发中国特色新文科创新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遵循,也为中国特色新文科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

构建中国特色新文科学术体系。当前我国人文社科中不少基本概念都是舶来品,受西方的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影响较深。“言必称希腊”不仅难以建成中国特色新文科,解决不了中国的实际问题,更难以影响世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建设中国特色新文科学术体系,需要不断凝练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新理念、新范畴、新主张、新方案,着力展现中国学术话语的特色和优势。

构建中国特色新文科学科体系。推进中国特色新文科建设,必然要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文科学科体系。要坚持继承性、民族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原则,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地位,构建以引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卓越的人文社科学科、创新的复合交叉学科为特征的中国特色新文科学科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新文科教学体系。要坚持需求导向、目标导向、特色导向,不断推进新文科专业结构调整优化,构筑新文科教学体系的四梁八柱;要推动课程提质,强化价值引领、提升学术内涵、丰富形式载体、创新方法手段,建设新文科“金课”,夯实新文科育人主渠道;要加强模式创新、科教融合、产教协同,培养卓越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打造新文科培养新高地;要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优势,推进新文科建设与新兴技术的深度融合,培育新文科建设智慧生态。

构建中国特色新文科评价体系。要改革文科学科评估、学术评价、教师评价等综合评价体系,着力摒弃“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唯帽子”顽瘴痼疾,破除“洋论文”迷信。要根据文科不同类型成果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对于基础类研究,可实施“代表作评价”制度,侧重评价其标志性成果在推动理论创新、思想进步和文明传承等方面的贡献;对于应用类研究,可将咨政研究成果纳入评价体系,侧重评价其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解决社会经济发展问题上的能力,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的新文科评价体系。

构建中国特色新文科话语体系。要发挥中国特色新文科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推动广大新文科工作者自觉承担起学科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创新的历史责任,在新文科建设中不断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要主动设置议题,推出一批能够反映中国立场又能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学术概念、学术命题和学术范畴,自觉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持续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为建设更具引领力和凝聚力的中国话语体系贡献力量。

(作者温志嵩系福建师范大学教务处 副研究员)

http://newapp.jyb.cn/app_pub/zixun/lilun/jiaoyukexue/202206/t20220613_74329.html?docId=74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