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来源:福建日报 2024-06-11 09版 理论周刊·求是)
吴武林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食物观的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其科学内涵、战略意义和实践路径,为推进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为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新方向。新时代,践行大食物观是以适应居民食物消费多元化演变为出发点,把食物供给渠道从传统耕地拓展至整个国土资源,通过赋能技术、资源、产业等来拓宽现代农业边界,为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同时,践行大食物观的背后是坚持大资源观,体现了守正创新和底线思维,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提供物质支撑,为加快构建新型食物安全保障体系提供动能支撑,为有效应对国内外各类风险挑战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提供力量支撑。
◆准确把握大食物观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双向赋能
深入践行大食物观能够赋能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
大食物观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粮食安全观,坚持主粮安全的基本前提,统筹兼顾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种食物有效供给,为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奠定物质基础。大食物观也是一种重视节能高效的资源利用观,坚守耕地红线的底线思维,充分利用陆地和海洋整个国土空间开发食物资源,为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奠定资源基础。大食物观还是一种倡导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观,坚持生态优先的基本原则,将食物观与生态观有机结合并积极践行,为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奠定生态基础。大食物观更是一种改善人民福祉的民生观,坚守以人为本的初心使命,多渠道拓展食物来源以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让人民“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为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奠定民生基础。
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可以促进大食物观的深入践行。
农业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数智化发展为手段,加快农业深度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实质上就是科技创新、产业变革的过程,也是促使农业生产力跃升、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稳步构建的过程。在科技创新方面,农业新质生产力利用其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质赋能大食物观的推广实践,为深入践行大食物观提供数智化驱动作用,增强大食物观落地生根的效能、质量和可持续性。在产业变革方面,农业新质生产力对非农部门发展具有基础推动作用,促使产业要素流动、产业结构重塑和产业组织创新,而包括传统产业、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内的非农部门发展又将反哺农业生产力跃升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不同产业间的相辅相成和协同发展,从而为大食物观的扎根厚植增肥填土。
◆深入践行新时代大食物观
壮大特色农业,发挥农业资源比较优势。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耕地资源稀缺,但森林、山地和海洋资源丰富,因此践行大食物观要因地制宜,按照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经则经的要求,向森林、山地、海洋等国土空间获取食物。总体上,福建要根据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消费市场细分,大力培育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不断提高特色优势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具体来说,一是大力发展特色蔬菜、名优茶叶、精品水果、优质食用菌、特色畜禽、优质竹林、特色花卉、水产品等农产品,有效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和产业附加值提升。二是优化布局粮食生产功能区、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永久基本农田等,科学布局蔬菜基地、生态茶园、精品果园、特色菌园、畜禽园区、美丽牧场、竹林基地、花卉园区、渔业养殖示范场等,加快构建福建现代高效农业产业集群。三是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统筹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等三大功能空间布局,严格管控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以及海洋生态保护红线。
强化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生产力水平。
科技创新是推动大食物观落地和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2023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63%,但与农业强国相比,多数领域落后,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推广应用程度偏低。当前,福建农业科技研发投入不够,科技创新效率偏低,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对此,一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重点聚焦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绿色智慧农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动植物科学等领域开展攻关研究,加快先进适用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全力打通农业科技转化“最后一公里”。二要强化种业科技创新,重点支持种源“卡脖子”技术、现代育种技术创新项目,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种业基地建设,强化种业企业发展壮大和种业市场监管力度。三要强化农业装备水平,重点加强农机装备薄弱环节研发,大力推动农业生产机械化转型,加快推进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卫星遥感等数字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从而提升福建农业现代化和科技化水平。
深化产业变革,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福建农业正处于产业体系全面创新、一二三产全面融合的历史阶段,亟需通过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生态链的“四链变革”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强链补链。通过农业产业链变革,优化产业结构,增加产业链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加工程度,整合各类产业链形态要素,打造以链主为主导的农业产业经济。通过农业供应链变革,实现农产品产地化,促进地标性产品结构规模化,并构建多渠道和多源头的国际农产品供应体系,最终建立更大规模、更大产量的供应系统产业。通过农业价值链变革,促使农业产业价值链的各个链环实现横向拓宽、纵向延伸、厚度加深,促使价值链链主实现对整条产业链整合、调节、把控能力的提升,促使低端传统产业实现对高端现代需求的对接。通过农业生态链变革,彻底将只注重开发动物、植物的“二物”思维转变为动物、植物、微生物共同开发的“三物”思维,同时推动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培育现代农民,打造新时代农业人才队伍。
农业人才是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培育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力量。福建正面临农业人才不足、农村空心化加剧、农民综合素质不高等挑战,亟需培育永葆“爱拼”的精神、“敢闯”的劲头、“实干”的作风的高素质现代农民,打造新时代农业人才队伍。首先,要完善农民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建立教育培训、人才服务、评定管理、政策帮扶“四位一体”衔接配套的新时代农民培育体系,创新推广“互联网+”“田间学校”“产学合作”“学历提升”“职业培训包”等培训方式。其次,加大创新型农业人才培养投入,聚焦培养激发人才创新思维,大力培养家庭农场主和合作社带头人,加快建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再次,要分层分类实施全产业链培训计划,重点针对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民,推广落实农技人员、农业经理人、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和财务人员轮训模式。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406/11/content_373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