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家庭】红烛生辉 世纪深情——记地理科学学院陈逢珍、陈汤禄家庭
发布时间:2018-03-01 浏览次数: 411

家庭简介:

陈逢珍,1942年生,中共党员,教授,原地理科学学院地球信息科学系副主任、测绘专业和土地管理专业带头人。2003年退休后在学院从事关工委工作,现为旅游学院关工委主任,2016年荣获“全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丈夫陈汤禄,1942年生,中共党员,原校长助理。2003年开始担任学校关工委副主任、常务副主任至今,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对教育工作有着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经验。儿子继承父辈的军人传统,军校毕业后在海军服务现转业到宁波市人大工作;女儿在福州台江区地方税务局工作。

伉俪二人同为转业军人,志同道合、互敬互爱、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家庭和睦;二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形成了淳厚的家风,家庭成员之间孝老爱亲、教子有方,经营出一个洋溢着温暖、有爱、幸福的文明家庭

  

小家庭大梦想

19617月,19岁的陈逢珍高中毕业,在家乡郴州被选送到北京解放军测绘学院就读地图编制专业,同时参军入伍。她还记得,朱总司令(朱德)曾经题词:“努力建设人民的测绘事业。”她说:“踏进校门时,我们就宣誓立志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测绘事业奋斗终身。”临近毕业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本该在7月份进行的分配工作因故推迟,陈逢珍与同届学生均滞留在校。陈逢珍回忆起过往:“那年,学校放宽了对学生谈恋爱的管理,班上谈对象的同学也开始大大方方地走动。”在班级团支部书记的搭桥牵线下,她和同学陈汤禄谈起了恋爱。次年8月,两人在北京天安门定情。

此时,推迟近两年的工作分配下发,陈逢珍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地处大连;陈汤禄则被分配到成都军区,远至西藏。好友在分别前曾对他们说:“你们不仅要经受艰苦生活的考验,还要经受两地分居的考验。”19683月,两人在大连结婚。婚后,陈逢珍留在沈阳军区测绘部队,陈汤禄远赴西藏,就此开始异地分居。

在沈阳军区,陈逢珍先后担任测绘部队技术员、分队长,培训女兵制作军用地图。1969年,中苏边界爆发武装冲突,战场急需指挥作战的地图,陈逢珍带领女兵们在边界地区(特别是大兴安岭无人区)进行测绘工作。由于形势紧张,“都是背着枪画图,一有情况还要进入防空洞”。

“我们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从未想过放弃,更多是去克服这些困难。当年,我们一个月的工资加起来100元多一点,同时要负担老人和孩子的生活。但也就这样走过来了。感到很幸福,并不觉得艰难。”陈逢珍笑着说。

“舍小家为大家”,两人十年如一日地朝着共同目标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国防测绘事业竭诚尽智,体现着向上的家庭追求和高尚的家国情怀。

携手前行砥砺家风

1979年,国内格局逐渐稳定,陈逢珍和陈汤禄二人脱下军装,转业到福建师范大学,回到家乡福州。军旅生涯中多年的教员经验,让陈逢珍坚定了自己从事教育事业的想法:“我希望能够发挥自己的专长,为社会做贡献,于是来到师大”。两人都是党员,丈夫陈汤禄转业从政,从事学校管理工作;她依旧从事教师职业。

当年,教师的待遇并不高,初到师大的陈逢珍和陈汤禄一家四口居住在老校区22号楼,一栋筒子楼里,房间大小不足十平米,平时煮饭都在走廊。“我的两个孩子当时睡的是一张双层床铺,大的睡上面,小的睡下面。”陈逢珍说,除却生活上的困难,初到福州的一家人对新工作、新生活还有一段摸索适应的过程。在专业上,教师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部队则更加重视技术和实践能力,弥补缺漏、巩固知识成为陈逢珍重要的学习任务,此外,她还参加学校教务处开办的培训班,从零开始学外语。“我觉得当军人这段经历,使我们变得坚强,能吃苦,也更能适应生活。”

今年,陈逢珍和陈汤禄即将步入金婚,他们已携手走过近50个春秋。“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不忘初心、相互信任,共同的追求将两人紧紧联系在一起。“开始时,我们看彼此的优点比较多,走到一起;结合后,更多是包容对方的缺点,学习对方的优点。”陈逢珍说,不断磨合、共同进步,婚姻生活才能越来越美好,家庭也越来越和谐。

生活中,陈逢珍始终秉持着俭朴持家的优良传统。“我的公公是一名裁缝,我的父亲是制作油纸伞的,他们都是靠着勤劳发家、勤俭持家,才有了更好的生活。这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好风气。”有一回,友人来家拜访,发现她小学五年级的儿子穿着打补丁的旧军装,颇为意外。“男孩子活动量比较大,把裤子蹭坏了,缝补一下还能穿。”陈逢珍说:“孩子们学习进步时,她总是以学习用品和精神嘉奖作为奖励;学校里捐书捐物的活动,她更是十分支持孩子们参加。”

此外,陈逢珍、陈汤禄夫妇二人非常重视家庭文明建设,“一家人要有共同的奋斗目标,保持初心,同心同力谋发展”,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交流学习,形成相互信赖的亲密关系;与时俱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尽心尽责、积极上进;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尊老爱幼,乐于奉献,身体力行为后辈树立榜样。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父母和家长应当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传递给孩子,帮助孩子形成美好心灵,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古人言:“爱子,教之以义方”,这正是陈逢珍家庭的教育理念。

通过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等优良品质早已融入到每一位家庭成员的血脉之中,共同形成了淳厚朴实的家风。家和万事兴。正如她在《半个世纪的深情回忆》里所说:“家无论大小,五十年来,始终充满爱,充满情,充满和谐和幸福。”

献身事业历久弥坚

2002年起,陈逢珍、陈汤禄二人先后退休。陈汤禄从2003年起开始担任学校关工委副主任和常务副主任,为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建言献策,指导基层学院关工委开展工作。他关注贫困学生群体,亲自联系校友资助我校贫困学生;关心爱护老同志,时常陪同主任前往慰问生病住院的老同志。学校关工委工作先后多次被授予省级以上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他积极协助主任开展工作是分不开的。

退休后,陈逢珍在地理科学学院关工委科教组工作,2008年起担任地科院关工委副主任,通过思想引领、学生党建、教学督导、专题立项等工作,将学校的关怀送到青年学子身边;2009年,被委派至旅游学院组建关工委、开展学生工作。201612月,被评为“全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

退休后,他们也并未放松学习,每天坚持看新闻,学习运用电脑、智能手机;同时加强身体锻炼,散步是两人每天的必做的功课,参加老年舞蹈队,旅行,把生活过得丰富多彩。

“老人家要有良好的心态,对自己有准确的认知”,陈汤禄说,“身体允许、学校需要,我们就继续做下去。”年过古稀的陈逢珍和陈汤禄并不服老,依旧朝着新目标前进。

现如今,两人的一双儿女也已成才,儿子继承父辈的军人传统,军校毕业后在海军服务现转业到地方;女儿在工作岗位兢兢业业,连续三年获得优秀;第三代的孙子和外孙女,也传承了优良的家教家风,在学校表现优秀。

陈逢珍和陈汤禄夫妻两人在事业上相互扶持,在生活中相濡以沫,以实际行动,用心用爱书写新时代的“文明家庭”。

  

(福建师范大学校报记者吴苏婷)

 

通信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大学城科技路1号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 邮编:3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