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客户端】福建师大附中:构建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高中课程

发布时间:2021-03-25浏览次数:1677

福建师大附中:构建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化高中课程

(来源: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2021-03-24

中国教育报记者 龙超凡 陈梅燕

“不管高考指挥棒怎么改,学校的办学理念始终未变,那就是,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福建师大附中”)温青校长说,学校从著名校友陈景润、侯德榜二人名字中各取一字,建立“润德修身”全过程育人体系,为学生开辟多元化的成长路径。

具有校本特色的NBK课程体系,是福建师大附中为深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进行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该NBK课程体系以文化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制度化、进阶课程精品化为实施策略,三类课程互为补充,着力五育并举、特色发展,满足学生不同发展需求。

多元化课程建设,满足各类学生不同发展需求

福建师大附中阮云副校长介绍,2006年全面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以来,学校在实践“面向全体,关注特长,以点带面”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完善“NBK高中课程体系”。

N课程即国家课程(National curriculum),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B课程即校本课程(Beyond learning),该课程是选修课程,同样面向全体学生,以培养兴趣、拓展视野以及艺术熏陶、文化传承为宗旨;K课程即进阶课程(Keep learning),KEEPKey-关键、Exercise-训练、Effective-有效、Promote-提升,该课程由附中竞赛工作室团队根据学生特点量身定制,是从高考到竞赛,从基础到提升的关键课程。

如何尽可能多地满足不同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素养?学校注重课程改革,努力实现课程多元化建设。

在课程改革方面,福建师大附中始终走在前列。20世纪90年代末,学校率先在全省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二十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组织研究性学习。自主开发和完善的校本课程则是学校构建多元化课程体系,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创新创造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又一项举措。

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与多元化发展相融合渠道。学校先后开发了60多门校本课程,涉及语言与文化、数学与科学、实践与审美、健康与生活4大类,每个学生拥有8次选择课程的机会,让学生通过鉴赏、动手体验等形式,走近、认识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我们鼓励学生尽可能每个类别的课程都去尝试,尽可能涉猎更广的学习领域。”曾任学校教务处主任,现任学校校务委员李明哲老师说,多元的校本课程给学生提供了发展自己兴趣和特长的机会,学校尝试采用线上校本课程与线下校本课程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增强课程的丰富性。

高三创新班班主任张硕老师认为:“相比成绩,我们更注重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给学生丰富的、有回忆的高中生活。”学校的校本课程以及呈现校本课程成果的德育活动平台使得这一愿望得以实现。获得全国艺术展演一等奖的舞台剧《陈景润和他的老师》、“《史记》今读”课后学生自主将研究性文章和读书笔记编辑成册的《曦露集》等,都在学生高中生活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希望学生的学习、发展,不仅体现在高考的成绩单上,更体现在未来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实现全面发展。”温青说。

内外结合,打造高水平校本课程师资队伍

学校先后开发过60门校本课程,既有常规课程的拓展延伸课程,如超级画板、物理梦工厂等,也有引导学生关注现代科学发展的创新课程,如无人机航拍、3D模型设计等,以及以传承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如“鲜鲜虾油味——学唱福州话歌曲”“传统软木画”等。

目前,学校每学段稳定推出25-30门校本课程。这么多门课,师资队伍如何保障?如何确保所开设课程的专业水准?

“最初老师们开发的课程偏向于教学内容的扩展和延伸,很受学生欢迎。但从学校的层面来讲,希望开发多层次、多样化的校本课程,让学生跳出常规课堂,接触更多的东西。”学校教研室主任王琳说。

在学校鼓励下,老师们积极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有如电影欣赏、诗行中国等跟学科相关但摆脱应试窠臼的课程,也有老师利用个人特长开发的与学科相关性不大课程,以化学科陈璟老师与生物科陈蓉老师两位老师联合打造的烘焙课为典型代表,该课程是多年来最受学生欢迎的校本课程之一,每次一上线就被学生秒抢。

另一方面,学校从校外聘请专业教师走进校园。例如,传统软木画课程的授课者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吴芝生先生,管弦乐课授课教师大都是请来的高校专业教师。

同时,烘焙教室、陶艺教室、机器人专用教室、3D打印室等,学校润德楼里各种专业功能教室,为校本课程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硬件条件。

提供平台,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通过个性化的课程设置,针对在自然学科有浓厚兴趣及学习潜力的学生,深入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思维,提升高阶思维方法,体现特色化培养。”阮云副校长表示,K课程作为提升课程,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向上的平台。

“课程这个平台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为未来创造无限可能。” 信息技术奥赛主教练周成老师说。

事实也是如此,参加竞赛的学生们并不局限于竞赛项目,兴趣多样。学校2020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决赛金牌得主何海崟同学,还是国际一级运动员,据说班级在学校运动会上一半的奖,是她拿回来的;福建省2019年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省金牌得主莫昊宇同学,特别喜欢附中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音乐会、运动会,春秋游、社会实践等,贯穿整个高中生涯……

同时,在竞赛主赛道上,同学们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多年来,福建师大附中学生每年均有150人次以上在全国及省、市各类竞赛中获奖,在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等赛事中屡获佳绩。近三年来,各级机器人竞赛中,学生共获得4项国际赛冠军、3项全国赛冠亚军;在信息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五学科奥赛省赛中共获得147项一等奖,国赛中共获得91710铜的好成绩,7人次入选国家集训队。

2019年,伊图科技发布了全球首款云端深度学习定制化芯片,其创始人朱珑、林晨曦将该芯片命名为“求索”(QuestCore)——这正是他们的母校福建师大附中校园内“求索碑”的名字。他们在附中求学时都是信息技术竞赛的选手,虽未获得国际大奖,但母校给了他们奋斗的底色和求索的勇气。温青校长说,这正是福建师大附中开发NBK课程体系的初衷,“为国家培养可以把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扛在肩上的优秀人才”。

http://newapp.jyb.cn/app_pub/zixun/tuijian/202103/t20210324_20725.html?docId=2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