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类农业文化遗产生态多功能性及保护利用途径
(来源:农民日报 2024-11-20 04版 农业文化遗产)
王维奇
湿地类农业文化遗产是以湿地作为重要载体和子系统组成,并蕴含着生态多功能性与价值属性的农业文化遗产类型。作为水陆交互作用下的特殊过渡类型,其多重价值和独特性十分显著,应在挖掘、保护与利用中给予更多关注。
从我国已获认定的9项湿地类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看,主要是稻田与稻作梯田、垛田与基塘系统等,呈现出明显的农业湿地特征。农耕智慧的赋能,使得这些农业文化遗产在生态功能和价值上更具优势。主要表现为:通过多样化种植和种养结合及景观优化等途径,实现了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人类活动和智慧改造,丰富了其文化功能;通过优化水文连通网络耦合复合农业模式,提升了调蓄洪水、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养分循环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通过水陆双重属性的耦合,叠加了多样的农业物种资源,丰富了生物多样性;通过环境友好的生产与经营模式,保育了优良的栖息地环境。
湿地类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实践中,一是应强化遗产监测方法体系构建和应用,通过建立长期性生态监测网络,以动态监测与管理,助力遗产系统的功能提升和价值转化;二是应加强交叉学科融合研究与科技支撑能力,既包括种植系统中的水肥科学管理、作物适宜生境选择、土壤健康培育、物种基因挖掘、绿色生产模式评析等,也包括遗产保护的生态补偿、休闲旅游、品牌建设等方面;三是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激励机制,通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遗产地高质量发展;四是要推进农遗主体自觉参与管理,坚持保护优先、规划先行、多方参与、惠益共享的原则,让生态赋值农业、让文化植入生态、让产业承载文化、让品牌托起产业。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