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付琳 钟昱彬:福建石刻诗文中的爱民书写

发布时间:2024-12-03浏览次数:13

福建石刻诗文中的爱民书写

来源:福建日报  2024-12-03  10版  理论周刊·读书

付琳 钟昱彬


《福建石刻续志·建宁府》评《题诗岩石刻》道:“闽书上多镌名贤题咏。”尽管这些石刻经受风霜与岁月的洗礼,但诗文中福建士子的爱民书写,仍历久弥新、烛照后世。

士子爱民,刻石留存,但意不在邀功,而是为民祈福,展现了出身福建的地方管理者深厚的爱民意识。柯述,祖籍福建南安,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进士及第,元祐五年(1090年)任福州知州,于福州乌石山凌霄台立石刻下《大宋福州社坛铭》。从诗文中看,这是柯述带领福建人民开展农业生产活动的生动记录,“维社稷,作稼穑”“协时日,祭有秩”“地污溢,制匪式”描绘的是当地百姓进行耕种、祭农、开渠等工作;“辛未春,工告毕。斋有厅,器有室。旸若雨,事咸饬”一句意在庆祝农事告毕,恰逢甘霖降下,地方事务井然有序,刻石纪功,昭示后世福建子孙勿忘先人功业。

早在宋代,真宗皇帝就曾盛赞闽地官员治理地方的能力:“七闽山水多灵秀,四岁奇童出盛时……更励孜孜图益进,青云万里有前期。”柯述作为福州的“父母官”,在这场活动当中发挥了“主心骨”的作用,但全诗没有一处炫耀自身功绩,而是归功当地百姓,将福建人民置于文字记录的镜头之前。从诗文内容上看,全诗包蕴着柯述为民祈福的美好心愿:“风雨雷,赞生殖”是希望百姓繁衍有序、生息无虞;“爰广新,古是则”是祈祷土地开垦顺利、粮产丰腴。

福建士子的爱民意识,不是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而是大局观与人道主义并重的伟岸人格写照。薛梦雷,福清士子,明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及第,后任浙闽赣三省交界处的江山县知县。福州乌石山天秀岩南向处有一摩崖石刻,所刻正是薛梦雷的诗文,诗云:“薛立岩又一片峰,银钩倒挂玉芙蓉。居人何处穷遗墨,薛老当年此寄踪。啸咏只留明月在,摩挲应被古苔封。却同姓氏缘非偶,异代风流得再逢。”

结合清乾隆《福州府志》所记载的薛梦雷事迹:“有琉球贡人失道……诬以为倭。梦雷察其状,白之,巡抚悉护送归国。”薛梦雷明察秋毫,为琉球迷路人奔走,使之安全归国,不难看出薛梦雷为人爱民重生、人道先行,且所爱之民不拘于福建本土,而是将彼时衣带相连的琉球等同视之,像重视自己县民一般。再看石刻诗的创作背景,乃薛梦雷观书,知有一山峰,名为“薛老峰”,梦雷感慨世间有人与自己同姓同名,遂寻得此峰,将本诗刻于峰石上。诗中“却同姓氏缘非偶,异代风流得再逢”一句,是说即使是“缘非偶”这般未曾谋面之人,但“同姓氏”就说明彼此血脉相连,“异代风流得再逢”便足以让人珍视慨叹!七言一首,恰是薛梦雷重民、厚生、惜情的人格写照。

福建历史上有一类特殊的士子群体,他们虽未取得行政官职,但因缘际会之下在商坛博得一席之地,如《福建史稿》记载黄轸《墓志铭》:“黄氏居之,世专其利,为长兴巨族,处士为尤盛……终岁勤动,不数年起大家。然性俭约,不事华美,布衣蔬食淡如也。”他们的诗文水平不逊那些“学而优则仕”的文人,福建石刻保存了他们的一部分作品,从这些作品当中,能得见他们深深的爱民情怀。魏杰字拙夫,号鹤山樵者、桃岩居士,闽县人,曾是福州巨富盐商,多次捐资修缮福建古迹,其中鼓山十八景就是得其资助而开辟。魏杰为学渊博,藏书万卷,自著《逸园诗抄》《鼓山吟草》《九峰志》等,福州市内存其石刻20余处。

以鼓山八仙岩一处为例,题为《新修鼓山八仙岩纪游七绝九首》。这一组诗在体制上皆用七绝,内容以状景游仙为主,同时有较为浓厚的禅宗本色,用词撰句清新自然,将福建的山水胜景绘写得有声有色。诗中一大亮点是魏杰作为经商之人深厚的爱民精神,“愿向世间开广度,黄粱梦醒净尘缘”“十二时中两潮水,茫茫都为度人来”两句,表面上看是为颂赞“八仙”的渡人之功,但内在也折射出魏杰作为一方巨富而心怀助民的内涵。

“石门不锁自高坚,九曲盘旋住八仙。开辟丹梯七层磴,此身直上洞中天”“清幽一壑向南天,石笋森森列洞前。不向市城拍长板,踏歌人醉此中眠”“奇花异草满山巅,足迹昭然见铁仙。翻羡蹒跚行得到,凡夫履险若登天”三首,是魏杰把助民情怀诉诸行动的典范,他散资乐捐以支持福州当地建设,在他的支持下鼓山得以开发,丰富了福建旅游资源,也让世人一睹福建商贾文采灼灼、爱民资世的风采。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412/03/content_415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