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聊斋志异》与福建

发布时间:2025-01-03浏览次数:13

《聊斋志异》与福建

(来源:福建日报  2024-12-31  10  理论周刊·读书

邓雷

 

《聊斋志异》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瑰宝,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自清康熙年间蒲松龄创作完成《聊斋志异》后,由于蒲氏一生穷困潦倒,生前无力刊刻此书,蒲松龄逝世25年后,其长孙蒲立德多方奔走,求取资助,皆无果,只能寄希望于后人帮助出版。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内,《聊斋志异》都以钞本的形式流传,出现了诸如康熙钞本、二十四卷钞本、《异史》钞本、铸雪斋钞本、黄炎熙选钞本等。直到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青柯亭刻本的出现,《聊斋志异》才结束了近百年的借阅传抄史,使得《聊斋志异》的读者能够从少数亲朋好友覆盖到整个社会读书人阶层。至清道光年间,“蒲氏松龄《聊斋志异》流播海内,几于家有其书”。

青柯亭刻本问世后,坊间相继出现的重刻本、评注本、图咏本、石印本、铅印本等大都以青柯亭本为底本翻刻,直至20世纪中叶,张友鹤《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的出现,才终结了200年以青柯亭本为主的《聊斋志异》传播史。影响如此巨大的青柯亭本《聊斋志异》与福建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正是福建促成了青柯亭本的诞生。

青柯亭本的刊行者是赵起杲,山东莱阳人,字清曜,号荷村,又号冠峰,在蒲松龄去世的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出身于山东莱阳的乡宦之家。赵起杲早年屡试不第,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43岁时才纳赀援例为贡生,同年授官福建连江县知县,次年(1758年)调补古田县知县,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任浙江杭州府同知,第二年(1762年)署杭州府总捕同知,乾隆三十年(1765年)升任浙江严州府知府,次年(1766年)五月,在主持严州府童生府试时不幸中暑去世,终年52岁。青柯亭本的酝酿早在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就已开始,但因公事繁忙,赵起杲一直未曾行动,直至升任严州知府,这项工作才启动。那么,青柯亭本与福建的渊源发生在何时?

青柯亭本刊刻之前,《聊斋志异》以钞本形式流传,赵起杲要刊刻《聊斋志异》,自然也要得到钞本作为刊刻的底本才行。从乾隆十一年(1746年)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赵起杲先后得到过4种钞本,分别是周季和钞本、郑荔芗钞本、吴颖思藏钞本、张此亭《聊斋杂志》钞本。吴颖思藏钞本情况不明;张此亭《聊斋杂志》钞本并非全本,多有删改;周季和钞本是一个选钞本,只有两册;真正关键的钞本是郑荔芗钞本,此本是青柯亭本的底本,其他3种只是参校本。

郑荔芗钞本正是赵起杲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任职福建时所得。郑荔芗即郑方坤,字则厚,荔芗乃其字,侯官人(今福州),寄籍建安(今建瓯),官至兖州知府,颇有文名,著有《蔗尾诗集》《全闽诗话》《补五代诗话》《国朝诗钞小传》等,《清史列传》《清史稿》有载。郑方坤乾隆四年(1739年)至乾隆二十年(1755年)任职山东,先后担任过登州知府、沂州知府、武定知府、兖州知府,前后共17年,其钞本也是在此时期抄录。乾隆二十年(1755年),郑方坤因病免归故里,此部郑荔芗钞本《聊斋志异》也一同被带回福建。同年冬季,郑方坤去世。

赵起杲任职福建时,因缘际会之下,相会郑方坤之子,此时郑方坤已去世。赵起杲因念及郑方坤曾任职山东,又喜好藏书,或许有《聊斋志异》的钞本,故向郑方坤之子求问,果然得到肯定答复。赵起杲欣喜之余,令人抄录了正副两部钞本。多年以后,赵起杲准备出版《聊斋志异》,拿周季和钞本、吴颖思藏钞本、张此亭钞本校对郑荔芗钞本,发现郑荔芗钞本是蒲松龄手稿的过录本,不仅保留了蒲松龄手稿的原貌,书末还抄录了蒲松龄长孙蒲立德乾隆五年(1740年)的跋语。

正是因为赵起杲任职福建的经历,让他有机会获得郑荔芗钞本的副本;也正是因为有了郑荔芗钞本,才奠定了青柯亭本刊刻的基础,其他几种钞本无疑没有成为底本的资质。其中或是选本,如周季和钞本,因为抄手觉得《聊斋志异》篇幅太大,没有全部抄录;或是改变了原貌,如张此亭钞本,颇多臆改文字,所以若是没有郑荔芗钞本,也就没有此后影响巨大的青柯亭本。

当然,用选本或臆改本作为底本也未尝不可,但是所取得的效果绝对不如青柯亭本。像比青柯亭本晚半年刊行的王金范选刻本,因为篇幅仅有原书的二分之一强,内容又妄自删改原著,使得此一版本没有广泛流传下来。同样,因为郑方坤是福建人,郑荔芗钞本才传到了福建,使得青柯亭本与福建产生了莫大的渊源。

郑荔芗钞本、青柯亭本与福建的渊源还并不仅仅于此。四川大学图书馆藏有一种选钞本,封面题有“榕城黄氏选尤”,每卷目录下有“古闽黄炎熙斯辉氏订”字样。“榕城”即福州,黄炎熙为侯官人,《闽侯县志》在乾隆贡生名单中出现“黄炎熙”之名,并注明“侯官人”。黄炎熙与郑方坤为同邑人,其选抄的《聊斋志异选抄》十二卷本也是借阅郑荔芗钞本抄成的。

郑方坤的书籍惠及当地不少学子,与黄炎熙同上贡生名单的还有一位名蔡容者,此人从小爱好读书,把自家书读完后,便去借阅邻居陈县令家中郑方坤寄放之书,有数万卷。

此外,郑方坤还有一子侄辈,名为李时宪,清雍正八年(1730年)进士,先后做过安阳知县、河间知县、吏部考功司主事等。早年李时宪从郑方坤哥哥郑方城处见过郑荔芗钞本,但并未过录,后李氏南北宦游数十年,遇到异书必然购买,但未再见过《聊斋志异》,直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的冬天,李时宪在上海敬业书院当院长,有一位客人给他带来了赵起杲刚刚刊刻的青柯亭本,李时宪如获至宝,40年的牵挂总算得偿所愿。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部奇书,李时宪在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的冬天就翻刻了青柯亭本。

虽然《聊斋志异》成书于山东,首刻于浙江,但与福建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412/31/content_421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