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纲:极心无二虑 尽公不顾私
(来源:福建日报 2024-01-14 12版 理论周刊·文史)
陈福川
李纲,福建邵武人,两宋之际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李纲的一生,典型体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义,是闽人精神的典范。朱熹赞曰:“纲知有君父而不知有身,知天下之安危而不知身之有痼疾。虽以谗间串斥,屡濒九死,而爱国爱君之志,终有不可夺者,可谓一世之伟人矣!”
李纲坚定的爱国立场正是其人格魅力中最显著的特点,他一生以“国之药石”自居,恳切期望为国家医治沉疴,强调“节义太山重,富贵鸿毛轻”“节义之士,平居事君,苦言逆耳,至计拂心,人主类多不能堪之,而一旦临变故,必卓然有可观者”。在战守问题上,他坚决主战,鲜明主张“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提出“惟当修政刑,明赏罚,选将帅,治军旅,备器械,利甲兵,峙糗粮,积财用,士气既振,乘机大举,以恢复中原,是战之可成中兴之业”,多次上书请求朝廷加强防御,坚决反对割地求和的投降主张。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李纲多次遭受诽谤与贬谪,他并未表现出过多的怨恨与愤慨,反而保持了开阔的胸怀,秉承儒家爱国的核心精神——刚毅、果敢、英锐、奋发、简朴,自言“谋身性虽拙,许国心独苦”。被贬期间所作《苏武令》一词,通过苏武的典故表达了对被俘至北方的徽宗、钦宗二帝的深切怀念:“塞上风高,渔阳秋早,惆怅翠华音杳。驿使空传,征鸿归尽,不寄双龙消耗。”始终期待着有朝一日“调鼎为霖,雨坛作将,燕然即须平扫。拥精兵十万,横行沙漠,奉迎天表”,以洗雪靖康之耻。
正是这种深植于心的爱国理念,使得李纲能够保持宠辱不惊,泰然自若。李纲的品格风范与对国家的忠诚,在宋元时期就受到广泛的尊崇,脱脱编撰的《宋史·李纲传》评论:“纲负天下之望,以一身用舍为社稷生民安危,虽身或不用,用有不久,而其忠诚义气凛然动乎……纲虽屡斥,忠诚不少贬,不以用舍为语,默若赤子之慕,其母怒呵,犹噭噭焉,挽其裳裾而从之。呜呼!中兴功业之不振,君子固归之天,若纲之心,其可谓非诸葛孔明之用心欤。”
在两宋之交的动荡时期,多数士大夫选择苟且偷安,讲和乞降屡见不鲜,李纲为宋高宗起草《戒励士风诏》时就指出:“士大夫奉公者少,营私者多,殉国者希,谋身者众。”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李纲以“进退一身关社稷”的责任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
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冬,金兵两路侵宋,宋徽宗及其臣子长期沉溺于醉歌酣舞之中,面对如此严峻的危机,惊慌失措,计划逃往东南。当时担任太常少卿的李纲,见君臣们束手无策,不顾自己官职卑微,在十二月廿一日紧急向宋徽宗呈递“封事”,深刻揭露时政弊端,提出五项根本性的改革建议,以及“选将励兵,多方捍敌之策”等十条紧急措施。最终,宋徽宗同意了李纲的建议并委任其组织抗敌。李纲也不负众望,带领开封军民顽强抵抗,取得了开封保卫战的胜利。近代民族英雄林则徐为福州李纲墓园林题写楹联:“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这是对李纲担当精神的高度概括。
李纲《病牛》诗谓“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始终心系百姓,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李纲足之所至,为民请愿、扶贫济困、除暴安良、救百姓于水火,这种深切悲悯的为民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宣和元年(1119年)五月,京师大水,灾情极其严重,却无人敢对此发表意见,唯独从六品起居郎李纲向宋徽宗上书称:“变异不虚发,必有感召之因;灾害未易御,必有消弭之策。”在李纲看来,造成这次水灾的直接原因是京西水利漕运年久失修,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同时,为避免京师再遭水灾,李纲主张“疏导京索,增卑培薄,固以堤防,节以斗门”,并在《论水便宜六事奏状》中指出“必须注意六事,即治其源,折其势,固河防,恤民隐,省烦费,广储蓄”,“凡营缮工役,花石纲运,有可省者,权令减罢”,请求皇帝对造成这次水灾的政治责任进行追究。当时奸臣把持朝政,李纲这种忧国忧民的担当极为可贵,但却因言获罪,被宋徽宗贬谪至南剑州沙县。
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二月,宋高宗恢复李纲观文殿学士之职,并任命其为湖广宣抚使兼潭州知州。当时动乱频仍,匪盗肆虐,民众生活极度困苦,社会秩序严重紊乱。李纲入潭州伊始,“趋见长老,问民所疾苦”,并针对百姓反映的“盗贼”与“科须”两大问题,“既措置招捕群盗”,“尽罢科率,非奉使司指挥,而擅科率者,以军法从事”。在李纲的多措并举之下,不到一年,湖南地区的局势得到了显著改善,社会秩序恢复稳定,流离失所的民众回归故土,得以安居乐业。当年冬季,潭州粮食收成颇丰,共征收税米四十余万石,从而确保了军需物资的充足供应。
李纲有言:“善临民者,临之以宽厚简易之政。审能行此,则足以得民心。得民心,斯得天心矣。”他提倡以民为本、宽容和简政的治国理念,认为民心是国家稳定的基石,也是上天意志的体现。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遭贬谪至海南的李纲获得赦免,迁居邵武,后移居福州。当年秋,建州(今建瓯)范汝为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朝廷派遣韩世忠前往镇压,范汝为自焚身亡。韩世忠认为建州民众与范汝为有所勾结,意欲将之全部诛杀。李纲闻讯后,连夜赶赴建州,与韩世忠会面,劝阻道:“建州民众并无罪过,何以全数屠戮?”韩世忠采纳了李纲的建议,放弃了屠城计划。李纲无私的仁义之举挽救了建州数十万民众的生命,建州百姓感激涕零,尊称其为“救星”。
李纲的名字成为守护与希望的象征。自宋代以来,建瓯民众尊称李纲为“芝城之父”,并自发建立祠堂,塑李纲像以供奉。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501/14/content_425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