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黄茂兴:推动新形势下我国进一步扩大内需
——访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茂兴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1-03-10)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译心)扩大内需是需求侧改革的战略基点,是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选择。
在全国人大代表、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黄茂兴看来,扩大内需是一项系统工程。当前我们需要摆脱传统发展思路的束缚,统筹推进投资与消费, 注重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加快构建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稳步提高居民收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升居民消费能力、拓展消费空间、增强消费意愿,还需要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
针对如何进一步扩大内需,黄茂兴代表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是要持续扩大合理有效投资。黄茂兴代表认为,在扩大内需上求突破,首要的是要持续扩大合理有效投资。现阶段,抓项目、抓投资仍然是拉动内需和经济增长的最有效办法,而投资的重点在于对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有作用的领域,包括深度工业化和高质量城镇化建设。我们要积极发挥政府投资在外溢性强、社会效益高领域的引导和撬动作用,提高投资的有效性。首先,要立足重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产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投资保障,不断增强传统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创新型产业、优质产品的投资力度,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加强品牌建设,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同时加大产业链投资。其次,我们要不断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同时,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最后,要加大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和强度,积极推进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等领域的一些重大工程。
二是要不断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在黄茂兴代表看来,消费是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要充分挖掘消费潜能、满足消费需求、引导消费需求、创造消费需求、推动消费升级,不断增强消费对内需的拉动能力。我们要以满足消费需求为立足点,把消费提质扩容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加快推进消费升级导向的产业链升级,不断释放投资与消费需求潜力,做大做强国内市场。我们要加快恢复日常消费,培育壮大新兴消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鼓励居民消费,加快恢复日常消费, 进一步扩大汽车、通讯器材、家居家电等传统消费规模,释放因疫情被抑制的消费需求。我们应当大力发展特色消费,加大绿色、节能、智能产品的开发力度,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引导企业开发消费热点,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市场知名度高、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品牌。我们应当大力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鼓励发展“互联网+旧货”“互联网+资源循环”“互联网+农产品”,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让绿色优质的生态产品“走出去”,拓宽线上线下销售渠道,丰富城乡市场供给。
三是要加快构建现代流通体系。黄茂兴代表认为,流通体系是经济社会的基础,是经济社会大循环的“大动脉”,没有大流通,就没有大循环。我们要在扩大内需上获得突破,就必须要着力构建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加快畅通现代流通体系,不断提升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具体来说,我们要顺应现代流通体系发展变革的新趋势,以数字化发展为动力,以供应链创新为抓手,以补短板弱项为突破口,以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为引领,加快建设与我国经济规模结构相适应、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匹配的现代流通体系,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流通网络,为扩大内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四是要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黄茂兴代表表示,消费很大程度上是由收入决定的,居民收入的提高是扩大内需、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支撑,而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转变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是扩大内需的根本出路。具体来说,我们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着力通过扩大就业、优化收入分配政策和结构、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畅通低收入群体向中等收入群体转化的渠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升城乡居民消费能力,释放消费潜力,从而实现扩大消费的长期可持续,增强国内市场支撑力。同时,尤其要加快提升农民收入,积极引导各种生产要素向农村地区集聚,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更充分释放农村市场的有效需求。
五是要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黄茂兴代表表示,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扩大内需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我们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重在把扩大内需的各项政策举措抓实抓细抓落地,尤其是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支持,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作出有效制度安排,以及更大力度配套支持政策的落地,有效激发和挖掘我国超大规模内需潜力,更好发挥需求牵引供给、协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作用。在财税支持方面,要优化财政政策结构,逐步取消或调整对产能过剩行业的支持,更多地向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领域倾斜,致力于民生改善。
http://ex.cssn.cn/zx/bwyc/202103/t20210310_531717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