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与福建海洋诗歌
(来源:福建日报 2025-03-06 02版 武夷山下·读海)
王光明
自20世纪70年代末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至90年代末调离福建离开故乡这片热土,这二十余年是我人生中留下最深记忆的岁月。而其中最美好的社会记忆又是中国改革开放启航时代八闽大地广泛回响的“山海经”。
在这片以武夷山为屏障的背山面海的热土,虽然山的回响未必像土地革命时期那样波澜壮阔,但临海的城镇却日新月异,如同诗人蔡其矫笔下泉州后渚港发掘出来的那艘宋代大船,“突然从潜伏的黑暗里跃出/以巨大辉煌的形象/使世界震惊”。我忘不了去年赴晋江园坂村出席蔡其矫诗歌节的诸多见闻,特别是北京至晋江航班上邻座旅客从内心洋溢到脸上的热爱与自豪,他说其家乡晋江不仅位列全国“百强县”,而且“一直在十名以内”。
“山海经”之所以成为福建人民一个时代的记忆,是因为它立足于背山面海的八闽大地,是因为它抓到了时代与现实的命门,以大山一样的定力和面向世界的眼光,赓续了宋代泉州港和近代马尾船政学堂的探险精神。这远不只是一种求生存、谋发展的生活之道,而同时是一种群山与海洋孕育出来的海纳百川、包容世界的文化胸襟。这就是世界上四大宗教会先在泉州登陆中国的原因;近现代新思想(如《天演论》)、新文艺(如《茶花女》)被福建人先翻译介绍的原因。如此,改革开放之初,《台港文学选刊》作为“山海经”交响曲中的一个音符,也在情理之中。而福建的海洋诗歌,也是这支交响曲绵延不绝的回音。
地理与人文的互动所形成的历史景观,远比我们意识到的丰富与深厚,因为它沉淀在我们的心灵,变成我们的意识、情趣,以及面对社会的立场和思想方法。我少年时代曾抄写过冰心的《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对作者极端和孩子气的爱海感情不胜惊讶,后来才理解那是一种热爱“故土”的感情,一种对自由、博大的向往,一种生命与灵魂的“栖居”。
福建的海洋诗歌,是这片土地的子民感觉与心灵绽放。虽然海洋文学古已有之,西方学者还把最早的海洋诗歌追溯到《荷马史诗》中关于奥德修斯海上历险所展现的勇气与智慧的歌吟,但在现代中国,海洋诗的命题却是我省诗人蔡其矫提出来的。他在1992年为青年诗人汤养宗诗集《水上“吉普赛”》所写的序言中提出:“中国文化,从黄土地走向蓝海洋已经费时五千年。最初从西北高原出发,到达黄河中游,曾经取得辉煌成就,后来南下越过长江,与楚文化结合,曾经达到鼎盛阶段。宋、元、明、清,有时停顿,有时走下坡路,始终未能在海上发展。现在改革开放的重点在沿海,也许我们就要迎接蔚蓝文化的风帆了,就让诗歌做它的前奏吧……在冷清的海洋诗开辟荒地,海洋诗将比土地诗更接近博大的精神王国。”
蔡其矫提出海洋诗的理念,表面上是有感于汤养宗的面向海洋的写作,深层次看却是他自己诗歌实践的总结和追求。他把自己称作“海的子民”,一直被大海塑造和洗礼,“每一次看到蓝色的大海/我的感情都得到更新/好像太阳在落海浴洗之后/再更光明地向碧天上升”。他写的诞生和成长在海边的“船家女儿”,简直就是大海的化身——“当她在笑/人感到是风在水上跑/浪在海面跳”。
尤其是堪称海洋诗经典之作的《波浪》,更是大海灵魂的象征。诗中的“波浪”是水,是“大自然有形的呼吸”,因而是规律,是自由的意志,可以载舟,可以覆舟,“我英勇的、自由的心啊/谁敢在你上面建立它的统治?”但是水,不仅有“骨”,有血性,还有柔情蜜意,它抚爱船只,照耀白帆,“呼吸比玫瑰还要温柔迷人”。因此,文学史认为这首诗不仅有时代性,而且有“波浪”这一艺术形象本身的丰富性,“它没有那个时代的浮躁……历史的迷失和意识形态冲突被转化了,变成了美与不美的问题,合乎自然规律与违背天理人心的问题,把与‘风暴’的抗争转化为对复合品格的赞颂”。
如果说蔡其矫是海洋诗的开拓者,那20世纪90年代前后崭露头角的汤养宗就是它的深耕人,我曾将他的《船舱洞房》《船眼睛》选入谢冕先生为总主编的《中国新诗总系》,并在《一个地方的中国诗》中写过,汤养宗诗集《水上“吉普赛”》将“另一片‘土地’的子民,另一种生命的图腾与禁忌,带入到汉语诗歌的版图”。诗中海上捕鱼劳作的一家大小,入夜挤在窄小的船舱里,生命却依然在绽放——“多么神秘而生动呀/这艘船轻轻、轻轻地摇晃起来了/在这多眼睛的星空下/是海突然起风了吗”。
因为有前赴后继的开拓与深耕,福建的海洋诗歌引来了众多目光的关注,中国作家协会的《诗刊》社就在闽东办过好几届海洋诗创作、朗诵和研讨活动,而海洋诗本身,不仅队伍在壮大,还向其他文学形式渗透、扩散。仅以闽东地区为例,20世纪90年代以“大地的女儿”成名的女诗人叶玉琳,如今更多以大海为韵律,“骑着平平仄仄的海浪往前冲”,写出了不少海洋题材的优秀诗篇。而李师江的《丝路古船》《黄金海岸》等小说,则探索了海洋母腹般温暖与父爱般严厉的精神品格。
福建闽东南的海洋文学,与闽西北的“红土地文学”争奇斗艳,它们是文化园地里的“山海经”。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503/06/content_434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