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届“大视节”为何都有福建师大传播学院的自信身影?
(来源:央视网 2025-04-13)
央视网消息 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以下简称“大视节”)“青春诗会”舞台的聚光灯打在表演者的身上,来自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以下简称“传播学院”)2023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兀沂禾对此并不陌生。这是她首次与业界“大咖”同台朗诵,但传播学院的育人模式为她铺就了从容的底气——传播学院星雨剧场的舞台、虚拟演播实验室的镜头,早已将专业素养融入她的每一次表达。
在大视节与有福之州相会的三年里,传播学院以傲人的成绩,完成三届高质量“全勤”。
“青春诗会”活动现场 受访者供图
打破学科壁垒的培养模式
除“青春诗会”外,来自传播学院2022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唐菓亦有幸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主持人合作主持大视节闭幕式盛典。“和业内前辈合作,机会十分难得。虽然彩排前夜才拿到主持词,但传播学院的培养模式让我积累了许多经验,从容完成了这场主持。”唐菓回忆,站在台上的那一刻,仿佛置身于学院的全景演播实验室。闭幕式盛典共有五名主持人,其中三名为业界专业主持人,其他两名都来自传播学院。
大视节闭幕式盛典 受访者供图
传播学院全景演播实验室 传播学院供图
“专业素质好”并非传播学院播音生唯一的标签。在第十二届大视节中,由5名2021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创作的纪录片作品《蟳梦花开》就获得了大学生原创优秀作品纪录片类最佳作品奖。被问及“播音生怎么会尝试拍作品”时,主创陈斐笑称:“这个片子的雏形是我们在学习《纪录片概论》课程时,给老师画的‘饼’。我们‘天马行空’地写了一份视频脚本,老师看过后就一直鼓励我们拍出来。”传播学院的课程设置往往打破所谓的“专业壁垒”,老师们也同样鼓励各专业学生“跨出舒适圈”,挑战更多的可能。
“跨出舒适圈”,更见于传播学院于2021年成功申报的国家级新文科教改项目《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全媒体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彼时,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传播学院决定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跨界破壁、多元融合为特征,只为更好地培养新时代文科人才,如今终于有了实效。
“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为核心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风起云涌,传播学院努力以服务福建、面向全国为目标,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探索以文艺融合为基础、以理工支撑为背景、以历史文化为底蕴、以视听强化为特色的多学科交叉融合模式,探索具有中国情怀、福建特色、福师风格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新路径。”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谢宗贵表示。
学科专业壁垒如何破?对标新文科建设跨界联合、创新育人需要,传播学院坚持向内学科互涉、向外实践联动,运用好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两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及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这一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创新打造“课程联结体”。如今,传播学院已拓展设计出模拟新闻发布会、农产品直播带货、红色剧目演出等多元化实践场景,让课程考核走进田间地头,助力学生在实践中出真知。
联结体课程在稻田实践 黄紫歆 摄
紧密结合业界的实践锤炼
今年,传播学院2022级广播电视硕士研究生蔡灿的纪录片《cc》,在大视节大学生原创作品展映活动中获评“纪录片类最佳作品”。“多实践才能多成长”是蔡灿的获奖感言,也是众多传播学院学子的心声。
传播学院多途径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而不是将学生囿于坐而论道的“乌托邦”,已形成应用型与学术型兼有的人才培养体系,聘请30余位业界、学界精英担任学院兼职教授。
为进一步用好与业界单位交流合作的平台,增强学生的媒体实践“基本功”,近年来,传播学院已输送近百名学生前往人民网福建频道、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等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参加实习实训,让在校生于媒体融合发展前沿丰富新闻传播实战经验。
学院学生在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进行暑期实习 林凤珍 摄
作为福建省“高原学科”,传播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同样坚持与业界紧密结合,赋能人才培养。借助全国高校一流的校园影院“星雨剧场”等自有硬件资源优势,以及福建省电影剧本创作与研究中心、福建省网络视听创作与传播研究中心等平台,传播学院定期开展“溪源映画”影片放映活动,并以电影主题创作沙龙、获奖作品巡回展映等活动为载体,邀请影视主创团队、优秀校友等走进校园,为学生搭建与业界创作者交流互动的平台。
《人生之路》主创团队进校园活动 林晓曲 摄
如果说对接业界是顺应时代媒体发展的选择,那么“读书会”则是传播学院对思想象牙塔的守护。从长安山麓到星雨湖畔,“马堡读书会”已举办多年,延续至今。一场场观影会、读书会,不仅是学界与业界间思想的交流碰撞,更推动着学生技能的提升。
第十一届大视节大学生原创作品展映活动剧情片赛道的优秀作品《黑山羊》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创作的——来自2020级广播电视编导(闽台)班的吴栩洋表示:“我善于从各种电影或剧作中学习视听语言和汲取灵感,学院的文化氛围让我时常迸发新的思考。”
马堡读书会现场 韩爽 摄
肩负时代重任的使命担当
福建省地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具有毗邻台湾省的区位优势。依托学校顶层设计,传播学院充分激发4个本科专业优势潜能,以“两岸媒介文化发展协同创新基地”为研究载体,自2011年起便与台湾世新大学联合招收学生,培养熟悉两岸民情、了解两岸传播的全媒体人才。如今,传播学院闽台合作培养的“4+0”项目正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台湾世新大学与福建师范大学学生联合毕业作品展在星雨剧场举行 胡传敏 摄
主持第十二届大视节开幕盛典的许品筑,是2020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台湾籍学生,借着闽台合作培养的通道,许品筑有了来到大陆学习、圆梦大视节主持人的机会。“老师们尽心尽力地教导我,大陆让我有家的感觉。”她提到。
作为福建省属高校中最早成立的一所传播学院、福建省委宣传部与福建师范大学“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单位,传播学院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投身于海峡两岸融合发展的探索实践中,依托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优势,鼓励学生发挥专业所长,将“艺术”与“思政”完美融合。
三年前,大视节首次落地福州,2021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林雅森、陈斐、窦雯慧的朗诵作品《以青春之名奋进》在“点赞青春”大学生主题演讲中取得“最佳作品”。然而,这并非她们第一次在舞台上“以声音传递信仰”。从福州市晋安区宦溪中学“经典润乡土”活动的一方小舞台,到某部队“爱我人民爱我军”慰问演出的军营广场,传播学院充分发挥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福建师范大学)的优势,以诵读经典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使美育浸润校园,思想政治教育也进一步入脑入心。
“无论是推普,或是推动思政教育,都是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传播学院、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的职责所在。”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郑文灿提到。学生们能利用自身所学为他人带去艺术熏陶,更能在实践中锻炼专业本领,是一场良性的“双向奔赴”。
“经典润乡土”诵读活动 林晓曲 摄
“在传播学院的学习生活,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身上的责任。”林雅森感慨,手握话筒之余,她已连续两年参加福建省委宣传部主办、传播学院承办的“青年新闻人”联合采访活动,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诠释情怀和担当。
“我曾到霞浦感受‘四下基层’制度发源地的魅力,也曾在福州领会‘3820’战略工程的思想精髓。传播学院为我们提供了深入基层一线、记录基层发展的机会,让我受益良多。”林雅森认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是动人的,传播学院正着力培育具有实干精神、扎根中国大地、肩负时代责任的全媒体传播人才。
“青年新闻人”联合采访活动 傅思民 摄
如今,传播学院众多优秀毕业生也走向更具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视听精品创作,如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航拍中国》总导演、获评国家广电总局“优秀国产纪录片”的《海上福建》总导演等,均为传播学院毕业生。
大视节在福州的精彩虽已经落下帷幕,但属于传播学院的故事仍在续写。当技术更迭加速演进,传播学院始终以开放姿态与人文关怀扎根一线,让聚光灯下的从容、镜头背后的洞察、笔尖流淌的思考,都化作八闽热土中成长起来的传媒人最赤诚的模样,努力培养出更多融合多元形态、强化视听传播、结合地域特色、讲好中国故事的全媒体复合型专家型的人才。(文/陈缪妙)
https://local.cctv.com/2025/04/13/ARTIC772cNGaWe1qIqEf5EnJ2504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