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客户端】温志嵩:智能时代教育本真的坚守与超越

发布时间:2025-04-16浏览次数:10

智能时代教育本真的坚守与超越

(来源:中国教育报客户端  2025-04-15

温志嵩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指导意义。在当下社会发展加快转型、科技变革日新月异、人才需求日益多元的背景下,广大教育工作者更需保持清醒认知:技术理性的勃兴不应消解教育的人文温度,智能革命的浪潮必须始终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继而进一步把握践行立德树人使命、夯实认知能力基础、涵养人文精神情怀、恪守公平正义底线、激活文化传承薪火等五个“最基本的”着力点,在智能时代坚守教育本真,为教育强国建设筑牢人才根基。

铸魂育人: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育人之本,莫如铸魂。立德树人关乎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乎国家前途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在人工智能技术重塑教育形态的背景下,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既是坚守育人本质的内在要求,更是人工智能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全新挑战。要筑牢立德树人的价值根基,教育的核心始终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价值观的塑造、精神品格的熔铸、社会责任的唤醒。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技术作为生产力的延伸,必须服务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前,部分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技术依赖症”与“价值空心化”倾向,恰恰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最基本的不能丢掉”的深刻洞见,也更加凸显了在智能时代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意义和战略价值。要创新智能时代的育人模式,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活化红色资源库,“复活”英雄形象,打造可感可触的沉浸式红色课堂,使红色基因传承具象化,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筑牢信仰根基。打造生态文明、科技伦理嵌入的“AI+X”跨学科课程,将乡村振兴、航天工程等国家战略场景融入课堂,使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感悟“国之大者”,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固本强基:筑牢认知能力的核心根基

人工智能技术深刻改变了知识的获取与应用方式,但人的底层认知能力始终是技术无法替代的,如数学思维、语言表达和逻辑推理等基础认知能力依然是学生构建高阶思维、理解应用知识和创新创造的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一方面,有了智联网、人工智能,教育的工具和方法会发生变化,学生能力培养会有变化,这些正需要与时俱进地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启智、心灵的培养和基本的认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不能放松的。基本功还得有。”相关研究表明,具备扎实数学建模能力的学生,在运用 AI 解决复杂问题时表现出更强的创新思维。这种能力不仅是驾驭技术的基础,更是突破算法局限的关键。因此,在人工智能技术展现其强大知识整合能力的今天,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认知能力依然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要创新智能时代能力培养体系,建立“基础学科+人工智能+X”的课程矩阵,如将编程思维训练嵌入数学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增加技术文档写作模块,结合学生综合认知能力要求开展数学建模、编程实践、跨学科协作等项目化学习实践,使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提升将抽象思维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认知能力与技术素养协同发展。要构建虚实融合的智能学习空间,开展沉浸式认知训练,生成认知能力发展图谱,构建自适应学习系统,实现学生个性化能力诊断与提升,锤炼其引领智能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以文化人:涵养人文精神的价值内核

教育的过程既是师生之间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更是情感的传递与共鸣。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深刻指出:“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智能教育生态中,这种超越工具理性的人文关怀显得尤为珍贵。教师通过富有温度的课堂互动、个性化的成长指导和浸润式的人格示范,帮助学生构建起对真善美的认知,培养其独立思考的勇气,唤醒其正直人格与思想活力。这种有人文温度的教育,正是塑造学生情感、价值观和人格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途径。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要着力构建既能拥抱技术变革、又能守护人性温度的教育新形态。要重构课程体系,开发算法伦理、数字美学等系列“人工智能+人文素养”跨学科课程群;要优化教学流程,在个性化学习中融入生命教育、责任教育等人文元素;要改革评价体系,将人文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现技术知识与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合。要增强教师人文素养,在做好知识导师的同时更好地扮演成长导师的角色,用其专业智慧点燃学生探索真理的热情,以仁爱之心唤醒学生内心的悲悯情怀,在算法推荐无法触及的情感维度上,培育学生对生命价值的敬畏、对文化传承的自觉以及对社会进步的担当。

守正出新:构建公平正义的制度保障

教育公平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在教育领域的集中体现,承载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石。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基础教育普及程度达到中高收入国家水平,但城乡、区域、校际之间的教育质量差距依然显著。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人工智能技术深度重构教育生态的背景下,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城乡数字基建差异显著、算法歧视风险隐现等问题对教育公平正义提出了新的时代命题。守住教育公平底线,要强化数字化教育资源供给。当前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通过构建“云—边—端”协同体系,已建成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一体化的全球最大数字教育资源库,今后要进一步发挥技术优势推动课程资源从“量大”向“质优”转变。守住教育公平底线,要强化政策制度供给,构建教育资源配置监测系统,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精准识别区域教育缺口,动态调整区域间教学资源分配策略,缩小东西部和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守住教育公平底线,需要建立“技术向善”的伦理规制体系,既要善用智能技术破解教育难题,更要防范技术异化带来的新不公。通过优化政策资源配置、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均衡城乡数字基建布局等举措,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公平的起点上追逐梦想,真正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新图景。

传承创新:激活文化传承的时代基因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文化传承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民族精神血脉延续的核心载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通过教育将文化传承深度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有助于学生了解和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文化传承的核心在于解码其精神内核,在教育实践中,课程体系重构与教学模式创新是文化解码的关键抓手,要开发“文化基因库”系列课程,将古籍文献、非遗技艺等纳入数字化教学资源库,运用智能分析工具揭示其内在逻辑与现代价值。例如,利用三维建模技术复原青铜器铸造工艺,使学生在技术应用中领悟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要让人工智能技术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基因,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历史文物等物化资源转化为全息化数字场景,让虚拟现实技术还原敦煌壁画创作场景,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解析唐诗意象图景,使学生在虚拟时空与先贤“对话”,实现文化符号的现代化转译,形成“历史在场感—情感联结力—价值引领力”的递进效应,不仅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活化传承,更培育了学生的科技素养与文化创新能力,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文化自觉与历史担当。

站在智能时代的新起点上,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刻把握“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重要论断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入剖析教育本质的守正与创新之道,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一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努力。

(作者温志嵩系福建师范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福建省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https://share.app3.jyb.cn/news_d/92ee57a0b90d8edd6979918be9b45f4b?from=UC92azc3djZYbnBlb2NaNkRvdVR4ZHREaFJsclowekhEMURNcHhNT0F4cGRENlJmZ1k0c1RDVTZNUDZoSWx0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