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首届道德模范谢树森

发布时间:2015-04-22浏览次数:586

事迹简介:

谢树森教授奉行“无为不入室、有情始做人”的人生格言,五十余年如一日,带着执着的追求,辛勤的汗水和闪着荣誉的光辉,年过古稀的他至今仍坚持在教书育人和科研的第一线,五十多年来,他对科学的热忱不曾改变,对菁菁学子的真诚不曾改变,岁月带不走的是他对育人事业朴实的坚持。

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光电与信息工程学院谢树森教授事迹介绍

    谢树森教授出生异国,求学他乡,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报效祖国,教书育人、献身科技,现任福建师范大学激光与光电技术研究所所长,曾任中国光学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光学学会理事长。数十年的坚持与坚守,令他成为我国生物医学光子学科学术带头人、医学光子技术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数十年来谢树森教授日日夜夜地工作,从未停辍,着实劳累,但教师工作是他的终生爱好,累又何妨?乐在其中。在他的办公室墙上挂有一幅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的书法。“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此诗有排遣失意的愁绪,谢树森教授却有另一番理解。有的人要当官、要发财,各人价值取向不同。但不管别人怎么热闹,怎么高飞,谢教授只喜欢静静地当他的老师,做他的科研。教学与科研,就是他心中的敬亭山,永远相看两不厌的。40多年了从没有厌倦过。上好课,带好学生,尽他所学去成就年轻人的事业,就是谢教授最大的成就与快乐,其他的快乐没有享受到,又有什么关系呢?“人一能之,己十能之;人十能之,己百能之!”反复实践,永不松懈,把知识奉献给祖国是最大的幸福。夜阑人静之际,谢教授总是这样安慰和鼓励自己。

谢树森教授始终坚持边教学、边科研 ,使两者互相配合互相促进的原则。他曾从事本科生的教学工作,1989年以来担任硕士生导师,1994年起受聘、1998年增列为浙江大学博士生(兼职)导师。他采用原始文献自编学位的课程英文教材,使研究生很快熟悉世界发展动态和前沿水平,也有利于将他们引人学位论文的研究专题。这些研究生均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在科研实践中得到精心的指导和严格的科研训练。谢教授认为科学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发展是无限的,科学研究应该着眼于这个无限,既继承前人的成就,又善于“于无字句处读书”。他以这种创造、求新的治学态度,身教重于言教,给学生以深远的影响。由于科研和教学成绩卓著,1983年他获福建省政府的工资晋级奖励,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被评为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1994年被授予福建省优秀专家和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5年荣获省“五一奖章”。

多年来,谢树森教授培养了20多名博士、硕士生,从学生入学到论文的开题报告,他都很严格地按照有关研究生的培养规定,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和教学科研进度计划表格,并定期检查、指导学生实验的课题项目,总是不折不扣、一丝不苟。要求学生完成的论文,快到上交的期限了,学生总会接到谢教授催交的电话。

“谢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时间是绝对保证的,内容也是相当的精彩和前沿。他即使有几个理由调换每周四的上课时间,但他绝不会轻易改变。”李步洪博士笑着对来访的客人说,当人们要找谢树森教授办事或商量问题时,除了事先预约,否则就是选定在星期四谢教授授课时,因为这个时间总能在课堂上遇到他。

谢树森教授还坚持给本科生上课,上全校性的公开选修课,向全校学生介绍激光在医学上的运用,让学生们了解物理学的前沿科学,为他们增添新的科学知识,给他们一个眺望物理学的崭新视角和窗口。谢教授在给学生讲课时,很强调科研的创新和发现,他举例告诉学生,南京有美丽的雨花石,但如今在雨花台捡不到了,只能掏钱到店铺买,做学问就是要走在别人的前面,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事物。他常说:“既然选择了教书育人,选择了攻关,对我的学生、我的科研,我当然要投注全部的精力和感情。”

谢树森教授关心他人、热心公益的赤子情怀,人们早在十多年前就有了充分的认识。1994年起谢树森教授还担任校教育工会主席。尽管是兼职的,但他坚持每周的主席例会,工会的每件大事他都会过问。他认为,能为广大教工做点好事是很快乐的。在他的领导下福建师大工会、教代会工作局面焕然一新,教职工竖起大拇指,校领导点头称赞,荣誉接踵而至,福建师大工会先后被全国教育工会授予“送温暖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称号。

兼任着这么多职务,这么多项目,这么多研究生教学工作,哪怕每项只粗粗地顾及一下,都会令他分身乏术了。所以谢树森深感自己最“贫困”的是时间。白天之不足,只得向黑夜索取,工作日之不足,只得向休息日挤兑,连续三年该享受的可偕夫人同往的专家疗养他都放弃了。他的身体健康水平明显下降,又患高血压症。但内心的“富有”支撑着他日日夜夜超负荷地工作。1997年4月,谢树森教授患胆囊炎住进福建省协和医院,他看到入院通知,心中窃喜:这下可以休息几天了。可是,住院当晚,他想起课题组的一些事情,就拿起电话向同事了解情况并给予指导。在电话中一谈,就是近一个小时,而后,他又在记事本上写了满满3页的事项。当他躺下睡觉时,时间已经是夜里11点了。病榻上,他闭目静思,心驰神往,没有痛苦,只有焦急,他写下了这样深情的诗句:“占得长安一隅宽,日日于此凭栏杆。楼中人去业仍在,任作张王李赵看。”在医院做了胆切除手术,不到一周,在尚未拆线的情况下,他以虚弱的身体牵头筹办国际学术会议,令同事深受感动。他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开拓创新的拼搏精神,深深地激励着年轻一代在这神奇的激光医学领域中夜以继日、阐幽发微。

1995年,系党总支在“省五一奖章获得者”的推荐材料中,将其精神风貌归纳为:“在他身上体现了崇高理想和爱国精神的统一,科学态度和拼搏精神的统一,严格要求和利他精神的统一。”能够在自己热爱的祖国,在生平喜欢的岗位上十分投入地工作,有组织上的支持,有伙伴们的团结协作,并且能够一步步实现从科学的“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转化,对谢树森教授来说就是最大的充实和满足。

2012年,从教50周年的庆典上,谢树森教授畅谈了他从教50周年的心路历程。他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描述了他从教50年的不平凡经历,表达了他对教学科研的由衷热爱之情。言语之间,不经意流露出了一位老教授、老专家身上所具有的淡泊名利、敬业奉献、学高为师、行正为范的高尚品质。谈到未来,谢教授说:“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申请更大的科技项目,发表更高质量的学术论文,获得更高层次的研究成果,建设更强的创新团队,更好地为海西服务。”年近古稀依然有鸿鹄大志,他将“无为不入室,有情始做人”这句话镌刻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