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瓷护茶”成就“中国味道”
(来源:福建日报 2025-04-29 12版:理论周刊·文史)
吴万库
在大航海时代的浪潮中,温润如玉的德化白瓷与香气浓郁的武夷红茶,跨越重洋抵达遥远的北美大陆,成为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纽带。这些凝聚着福建匠人智慧的瓷器与茶叶,不仅书写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传奇,更悄然塑造着北美的社会文化图景——
北美考古发现的德化瓷片,证实了其在殖民地的普遍使用;大西洋沿岸档案馆发现的财产清册与贸易票据,拼凑出“中国白”的跨洋销售网络;殖民时期的报刊书信数据库,则更鲜活记录了瓷器在下午茶会和潘趣酒会中的文化象征意义。
德化县与武夷山虽然相距数百公里,但通过闽江航运网络与沿海港口紧密相连。早在元代,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就在游记中特别提到德化:在繁荣的泉州(刺桐)港附近,有个以制瓷闻名的德化(廷基)城,这里出产的瓷碗杯碟物美价廉,一个银币就能买八件瓷器。
到了明代中后期,德化白瓷工艺达到巅峰。据华美协进社中国美术馆馆长海蔚蓝女士研究,这种瓷器质地如脂似玉,釉色呈现出独特的乳白色调,既不像北方白瓷偏黄,也不像景德镇白瓷发青,因此被称作“象牙白”,在西方更有“中国白”的美誉。
武夷山的茶叶发展,则与瓷器形成历史呼应。当明末红茶制作工艺成熟后,正逢欧洲大航海贸易兴起,武夷红茶通过海上商路成为欧洲贵族追捧的饮品。这两种特产在地理分布和商品特性上形成完美互补:德化白瓷制作的茶具与武夷红茶堪称绝配;在远洋运输中,厚重的瓷器既能稳定船体,又能为怕潮的茶叶、丝绸等货物搭建干燥的储存空间。这种“以瓷护茶”的智慧,使茶瓷组合成为大航海时代深受欢迎的贸易商品,极大提高了远洋商船的经济效益。
中国瓷器自16世纪初输入北美大陆,恰逢中西瓷器贸易步入鼎盛时期。西班牙大帆船首开先河,继而荷兰、英国、法国的东印度商船接踵而至,最终美利坚商船将瓷器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北美日益增长的消费者群体。江西省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江建新指出:“继葡萄牙、西班牙之后,荷兰和英国在亚洲建立殖民地时,德化白瓷在其对华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一点在东印度公司档案和沉船考古中都有确凿证据。”
欧洲殖民者不仅开拓了东方贸易航线,还通过开辟新航道将美洲也纳入全球贸易体系。他们在北美既寻找适合销往亚洲的商品,又大量购买中国瓷器等高档商品,用于打造庄园主向往的精致生活。根据美国学者卡洛琳·弗兰克研究,当时中国瓷器进入北美主要通过五种渠道:一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正规贸易;二是海盗在印度洋和加勒比海抢掠的货物;三是荷兰建立的全球贸易网;四是西印度群岛地区的合法及走私贸易;五是借道南欧粮食贸易获取伊比利亚半岛的远东商品。这些复杂的贸易渠道虽然缺乏官方记录,但构成了一个隐形的瓷器流通网络,持续将中国瓷器等亚洲商品输入北美地区,成为大航海时代跨国商品流动的重要支撑。
从全球贸易史视角审视,荷兰与英国在北美瓷器贸易史上存在不可分割的共生关系,他们对德化白瓷的热捧及其“品茗之风”自然也延伸至北美殖民地,纽约殖民地(荷据时期为新阿姆斯特丹)便是这股风潮的典型代表。1717年,荷兰裔富商阿莉达·利文斯顿在写给丈夫的家信中,生动表达了对武夷红茶的渴求:“我身体日渐虚弱,每天都在盼你回家。要是能喝到武夷红茶,或许病情会好转。”这位61岁的女性此前还多次写信要求丈夫寄送配套的中国瓷器茶具。
她的儿子菲利普同样痴迷中国茶具,曾从奥尔巴尼庄园写信给在纽约做生意的弟弟,追问一批从荷兰属地订购的瓷器:“说好的72件中国茶具怎么还没到?是不是卡在你那里了?”这种瓷器与茶叶的组合销售在当时非常普遍。《波士顿公报》曾刊登一则典型广告:“马丁船长从伦敦运来成套精品瓷器、特级武夷红茶、专用茶桌等商品,现于皇冠咖啡馆销售。”这些生活细节生动地展现了18世纪北美殖民地的消费潮流。
这种瓷器与茶叶搭配的饮茶风潮,最终在北美殖民地走向大众。1741年《纽约新闻周报》的报道揭示了惊人的数据:“本州每年在茶具和茶叶上的开销高达1万英镑,最贫困的家庭哪怕饿着肚子,也要买茶解馋。”据统计,17—18世纪约有超过7000万件中国瓷器漂洋过海来到北美。随着下午茶会、家庭聚会流行,原本随便摆放的茶具逐渐升级为成套瓷器,还催生出专门展示茶具的柜子和茶桌。
殖民时代的财产清册和考古发现显示,来自德化的白瓷数量庞大,特别是标志性的白瓷雕塑在财产清册上频频出现。如1696年瓦里克订立的遗嘱就包含7件德化白瓷小塑像;1730年马萨诸塞湾殖民地马布尔黑德镇海员出身的公职人员纳撒尼尔·诺登去世,其遗产清册中载有23件德化窑烧制的白瓷塑像;就连甚为封闭的塞勒姆,中国瓷器也是随处可见。卡洛琳·弗兰克通过研究揭示,这种跨洋贸易兴盛得益于“产地集聚、产品配套、消费绑定”的复合优势。
有意思的是,虽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没提过武夷茶,但根据学者冯承钧的研究,阿拉伯旅行家在9世纪就记载了武夷山产茶。冯先生在注解《马可波罗行记》时指出“建宁府属崇安县有武夷山,以产福建名茶而著名,即英语之Bohea tea是已”,而英语里的“Bohea”其实就是闽南话“武夷”的发音。这印证了当时闽南商帮不仅把德化瓷器卖到海外,而且顺带把家乡的茶叶推广到全世界。可以说,瓷器与茶叶的相遇,既靠地理缘分,更靠商人智慧,最终成就了影响世界的“中国味道”。
如今,在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亚洲艺术部陶瓷展架上,依然陈列着大航海时代的德化白瓷,它们泛着玉石般的柔光,仿佛慈祥的时光老人在诉说这段跨国故事。这些瓷器承载着早期全球化的记忆:它们从福建窑炉出发,穿越重洋到达北美庄园;从欧洲商船的货舱,辗转到波士顿港口的商行货栈。每件瓷器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东西文明交流的见证者。
当我们注视这些跨越4个世纪的器物,看到的不仅是精美工艺,更是一部海洋贸易与文明交融的鲜活历史。这些静默的瓷器始终在提醒我们: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正如茶与瓷的黄金组合,总能酝酿出超越时空的馥郁芬芳。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504/29/content_447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