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进一步提高皮书系列的整体学术质量,增强其学术品牌价值,通过国内知名专家的力量,把皮书打造成中国学术界的学术出版与学术推广平台,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在成立仪式上指出,自从1991年《经济蓝皮书》公开出版发行开启了皮书出版之路以来,皮书历经了十余年发展,已成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权威品牌。到目前为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每年出版的皮书超过120种,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仅在全国“两会”期间就有10多本皮书密集发布,直接影响着参政议政。目前皮书已经形成了强大的规模效应和学术品牌影响力。
谢寿光社长介绍说,这次成立皮书学术委员会,选择了核心皮书的主编和长期支持关注皮书的知名专家单位委员,就是希望通过专家学者和出版社的通力合作,对皮书进行出版内容的规范和发展创新的指导,让皮书这种连续学术出版物的价值不断提升,皮书品牌具有更深远的延续性。从而,让皮书不仅成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品牌,也成为中国社会学界的知名品牌,为中国经济社会提供更大的资政贡献。
针对皮书研创出版的大好局面,谢寿光社长也指出,目前,皮书的研创出版,无论是在内容质量上,还是在数量种类上,远不能满足当今生活于复杂社会中的人们对于有效精准信息的巨大需求,皮书所具有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理论学术价值远未充分实现。作为皮书出版者,今后社科文献出版社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创新内容,规范皮书质量管理体系,突出规模和重点,实施分类管理,如行业类皮书将更加关注行业前沿,成为行业的一个标杆,成为引领行业话语权的工具。区域类皮书将在影响政府决策、凝聚社会共识、公众政策制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皮书学术委员会委员汪同三回顾了《经济蓝皮书》的出版诞生经历,并指出皮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产物。同时,他对于今后皮书质量的提升和自身价值的增长,提出了两点建议:第一,皮书要在保持规模效应的同时,对皮书系列进行分层,突出核心皮书的品牌效应。第二,严格把关皮书的准入,实施退出机制,建立更加完善的硬性指标,保证皮书的权威性和高质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皮书学术委员会委员李培林高度评价了皮书作为社会科学工作者为现实服务的最佳工具,发挥了重要作用。针对皮书未来的发展,他提出要转换思路做皮书,集中精力进行调查研究,把皮书的研创工作放在出版之前,多出具有创意的皮书。
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皮书学术委员会委员李建平认为,皮书是理论和实际联结、历史和未来联结的非常好的手段,切实体现了贴近时代、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特性。福建师范大学虽然作为地方大学,但近年来通过开展《中国省域竞争力蓝皮书》研创工作,不仅扩大了学术影响力,调动了各方积极性,而且引起了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他认为,今后皮书要在不断提高质量,大胆创新上做文章。并要加强科学性、权威性和导向性,进一步完善质量指标评价体系。
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学术委员、皮书学术委员会委员曹和平总结和回顾了行业皮书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他指出,行业类皮书应该关注学术前沿热点,力求实现数据实效的准确性、问题的重大热点性,并可结合蓝皮书的发布举办“行业高峰论坛”,真正使皮书成为中国经济走向海外的软实力利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