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评论通讯社】民国闽台关系档案面世见证两岸血脉相连

发布时间:2025-07-31浏览次数:10

民国闽台关系档案面世见证两岸血脉相连

(来源:中国评论通讯社  2025-07-31)

 

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吴巍巍主持座谈会(中评社许思悦摄)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院长马援致辞(中评社 许思悦摄)

中评社北京7月31日电(实习记者 许思悦)7月30日,由福建师范大学主办的《馆藏民国闽台关系档案汇编》(100册)新书发布暨座谈会在中国历史研究院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院长马援,福建师范大学校长郑家建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九州出版社等单位的二十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并围绕《馆藏民国闽台关系档案汇编》的史料价值与现实意义深入交流。

座谈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院长马援致辞。他指出,《馆藏民国闽台关系档案汇编》的面世,不仅是历史学界的一件盛事,更是对闽台两地血脉相连历史的一次郑重回望与深刻铭记。此次新书出版发布会选择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召开,是进一步完善联席会议机制的新尝试,具有引领示范作用。他希望以此次新书出版发布会为契机,探索构建全国史学研究协同创新网络的实践经验,推进新时代中国史学的高质量发展。

福建师范大学校长郑家建在致辞中表示,《馆藏民国闽台关系档案汇编》是福建师范大学对台文化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汇编》的出版不仅是文献史料整理领域的重要成果,也为台湾历史文化的寻根溯源、正本清源提供了坚实基础。它对于深化两岸文化研究、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和民族凝聚力,以及促进两岸民众心灵契合、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具有突出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

福建师范大学谢必震教授代表编委会介绍了《馆藏民国闽台关系档案汇编》的编纂背景、主要内容、编撰特点及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他表示,该丛书是国内首次系统整理民国时期闽台关系档案的大型影印出版物,档案突出反映了台胞在福建的活动及闽台社会关联,尤其注重台湾在闽活动记录和闽台报刊文献整理,为研究大陆台胞管理、户籍及抗日活动等提供了完整史料,涵盖社会各领域内容。该汇编填补了相关领域史料空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深化两岸关系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随后,现场举行了新书揭幕暨赠书仪式。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孙亚夫,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秘书长、中国历史研究院党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院长马援,福建师范大学校长郑家建,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杨毅周,原福建省档案局(馆)巡视员、研究馆员林真,福建省档案馆二级巡视员谢滨共同登台。伴随着全场期待的目光,六位嘉宾一齐伸手,缓缓揭开覆盖在《馆藏民国闽台关系档案汇编》(100册)上的红色幕布,标志着这套珍贵档案正式面世。

多位专家围绕新书发言。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杨毅周表示,《汇编》的出版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更在当下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档案中关于日据时期闽台民众交往及共同抗日的史料,真实反映了两岸同胞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的历史事实。九州出版社社长张黎宏表示,《汇编》的出版是一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政治意义和现实影响的重大史料工程,将为台湾史研究和两岸关系研究提供坚实支撑。他强调,历史研究的支撑要靠翔实的史料,在台湾光复8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推出本书,极具历史意义和现实针对性。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馆藏民国闽台关系档案汇编》不仅对历史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也有助于深入瞭解闽台关系的历史与现状,准确把握台湾问题的由来与实质。

据悉,《馆藏民国闽台关系档案汇编》由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与福建省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共同编纂,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该《汇编》收录了从1911年至1949年的9000余件民国档案及30余种民国期刊文献,内容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教等多个维度,是国内首次对民国时期闽台关系档案进行系统性整理与规模化出版的重要成果。

福建师范大学校长郑家建致辞(中评社 许思悦摄)

福建师范大学谢必震教授发言(中评社 许思悦摄)

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杨毅周发言(中评社 许思悦摄)

福建师范大学闽台区域研究中心副教授郭满发言(中评社 许思悦摄)

座谈会现场(中评社 许思悦摄)

新书揭幕(中评社 许思悦摄)

新书揭幕(中评社 许思悦摄)

赠书仪式现场(中评社 许思悦摄)

https://gb.crntt.com/crn-webapp/touch/detail.jsp?coluid=7&kindid=0&docid=10710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