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刊登我校经济学院教授郭铁民的理论文章

发布时间:2013-06-24浏览次数:74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郭铁民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是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十七大报告提出实施扩大就业战略之后,我国关于就业的理念和实践不断深化的结果,是推动新的发展的战略抉择,影响深远。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首先,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新产业振兴时代,将促进新一轮产业转移,出现新的国际分工。其次,我国经济发展开始步入减速阶段。再次,企业进入微利时代,企业利润率下降。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要有新的发展战略、新的发展思路和新的举措。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并把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作为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第一,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劳动力怎么配置,如何使劳动者的积极性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都与就业质量紧密相关。第二,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它与就业质量密不可分。通过不断提升就业质量从而建立和巩固和谐的劳动关系,进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基础。第三,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巿场经济体制。现代企业制度是巿场经济体制的基础,而和谐的劳动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所不可或缺的。提高就业质量就是完善巿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问题。总之,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表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时期,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新变化,也是政府顺应时代发展,让人民过上更有尊严、更美好生活的新期望所釆取的新思路和举措,必将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何谓就业质量”?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体面劳动的概念,指促进男女劳动者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有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可持续工作机会,同时还制定了一整套衡量各国体面劳动的主要指标体系。可以看出,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体面劳动包含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两个方面内容。就业质量其实质就是就业状态。就业状态好,就业质量就高,反之亦然。什么是就业状态”?在经济学里运用的概念是充分就业,主要是指就业的程度,是与失业相对应的;是从劳动力的供求数量对比关系上分析,如果达到均衡就是实现了充分就业。但是,在我国特别是在农村,就业问题不仅是一个劳动力就业岗位的对比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就业的平等性和就业能力的问题。这与一定的制度和体制环境紧密相连。因此,可以用就业状态来分析我国的就业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就业环境,主要指经济发展形势,就业的平等性,即制度方面问题;二是就业结构,主要指就业者在何种行业工作,它与产业结构紧密联系;三是就业能力,即通常所讲的劳动力素质,关键是其所受的教育程度和所掌握的技能;四是就业保障,包括工资制度、失业、社会福利保障,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其实质是提供一个更好更理想的就业状态,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和分析。从宏观层面看,政府应当不断改善就业环境,努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给就业者提供可靠和有效的就业保障。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以利于形成合理的就业结构;政府还要加大对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和就业培训力度,提升劳动力素质,以利于劳动力的职业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从微观层面看,就业是民生之本,与每个劳动者息息相关。每个劳动者都有追求有尊严和体面的劳动的权利。同时,劳动者自身要具备良好的素质,才可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要强调的是,劳动者应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尤其是产业结构改变的需要。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政府、社会、企业、家庭和劳动者个人要形成合力。

首先,在政府层面上,当前,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要着重从制度上注意避免重资轻劳倾向,正确处理好资金和劳动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在劳动力资源相对丰裕,而资金又贫乏的情况下,各地政府把发展的重点放在引进和利用境内外资金上,这无可厚非。现在,我国进入了需求大于供给的劳动力短缺时代。因此,有必要提出避免重资轻劳的问题。同时,长期以来,我国存在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GDP比重偏低且下降的状况,存在职工工资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现象,存在职工工资增长明显滞后于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增长的局面。政府应当尽快改善两个滞后,扭转轻劳局面,确保劳动者的收入实现两个同步,以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新性,形成和谐的劳动关系。为此,要进一步完善最低工资制度,保护劳动者获取劳动报酬的权利;要创新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障职工工资稳步增长;要尽快出台《企业工资支付条例》,以法律制度保障职工工资及时发放及同工同酬。这也是建立良好的就业制度环境。同时,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制度水平,提供有效的就业保障,形成良好的就业保护屏障。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就业岗位。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就是要实现就业数量和质量双提升,即既要扩大就业规模,又要保障较高的就业质量。就业数量和质量是由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水平决定的,关键是利用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的途径开拓就业门路,增强就业弹性,增创就业岗位。要做到四个结合:把推动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形成良性互动相结合;把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与增加就业及改善就业结构相结合;把加强政府就业职责与发挥人力巿场作用相结合;把关注城镇就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相结合。政府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要注重采取措施激励中小企业发展,以创造又多又好的就业机会。

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对就业的投入。这不仅包括增加投入的比例和规模,还要注重改善投入的结构,提升资金使用效果。目前,我国就业预算占财政支出比重不足0.5%。随着财政收入规模的不断扩大,财政对就业的年均投入比例应分别达到占财政支出的3%和占GDP1%。同时,适应城乡人力资源一体化建设需要,应加快将财政投入就业和促进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扩展到城乡各类劳动者。在加强财政直接投入促进就业的同时,应当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大间接投入。此外,要逐步完善和健全一套科学合理的就业经费投入预算、执行、管理、监督、评估程序和制度,增强经费投入的科学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法律体系,切实强化就业的法制保障。从我国就业立法现状 来看,我国就业立法存在诸多不足和缺陷。一方面,法律体系不完善,至今尚未出台一部专门的就业方面的法律和法规,能够对政府、企业、劳动者个人的权利和义务进行详尽规范。另一方面,已有的法律存在明显不足,比如,现有的法规主要涵盖就业的权利和义务等内容,而关于就业促进的规定不够具体和充分。当务之急是加强就业立法,通过完善和健全的法律体系来强化就业保障,这是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最根本和可靠的做法。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建立终生培训体系。职业教育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全国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一定要严格按照高职教育要求,以就业为导向,按照职业分类,根据一定职业岗位,培养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另一部分,是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普通高校要加快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除了部分专业理论很强的专业和课程外,都应向应用性和技能性能力培养方向发展。在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政府在加大就业前培训、在职职工培训、再就业培训,以及整体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等方面,应继续大有作为,发展的方向是建立比较完善的终生培训体系。

其次,在企业层面上,一方面要努力做强做大,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创新企业管理,提升管理水平。

做大就业蛋糕,根本要靠企业自身不断壮大发展。目前,企业转型升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构建共生的竞合关系,实现联合发展。巿场经济既是竞争经济,也是合作经济,企业之间要能接受对手、融合对手,形成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相互支持的关系。通过建立共生的竞合关系,实现企业之间的联合发展,提高专业化水平,追求规模效益,开拓新的经营领域,实现资源的更合理利用。通过建立共生的竞合关系,集中财力,充分利用技术和人才,节省资源,壮大声势,为实现更长远的目标和利益打好坚实基础。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变成产业价值链之间的竞争。企业要通过资源整合,通过组织和协调,找准位置,形成有效的企业价值链,特别要努力向价值链高端发展。企业要在管理创新上有新的举措。在当前新的形势下,构建企业新型劳资关系尤为迫切,这有利于促进就业。

解决这个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企业要创立雇主品牌。雇主品牌是品牌在人力资源领域的应用,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本,是企业人本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创建雇主品牌,首先要做最佳的雇主。在用人上,要遵循人才管理规律,有效地进行人才管理。要让员工在理智上和情感上对企业有认同感和归属感,赢得人心。在体制机制上,要形成比较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架构、制度、手段和措施。

最后,在劳动者层面上,一是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就业。二是提升劳动者素质,培养劳动力的就业能力。

要积极引导劳动者树立社会主义巿场经济就业观。社会主义巿场经济就业观可以概括为竞争性、流动性、多样性、保障性。所谓竞争性,即巿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在巿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巿场的主体,拥有用工、分配等自主权利。

劳动者就业和企业用工采取双向选择,双方以劳动合同形式确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就业具有鲜明的竞争性。劳动者挑选就业岗位,一定要根据自身条件、能力和巿场用工需求情况,量力而行。因此,要正确认识就业。所谓流动性,即巿场经济是流动经济,在巿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流动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企业要根据生产经营情况变化,调整员工的数量和结构,劳动者失业不可避免。劳动力流动,也有利于劳动者寻求合适的劳动岗位。一部分劳动者失去劳动岗位即失业后,再去寻找新的工作即再就业,其实也是劳动力流动的一种形式。因此,应当正确认识失业。所谓多样性,即社会主义巿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组成的,经济主体多元化。不同所有制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是不同的,对就业标准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这将对就业和再就业巿场产生影响。因此,在择业方面,要树立通过多形式、多样化就业和再就业的正确择业理念。所谓保障性,即随着社会主义巿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国家已经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和保障体系。劳动者无论在何种企业就业,只要参加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都享有实际意义的工龄,都能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同时,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也为劳动者在不同企业就业流动创造了条件。因此,劳动者要树立保护自己的理念,积极参加社保。

就业能力是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就劳动者个人来说,关键是提升自身素质。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包括接受正规教育、加强职业培训和干中学等多种途径。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导)

 

                                                                (来源:福建日报  2013-06-24  星期一  11  求是-求是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