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籍人物述林
末代帝师陈宝琛(下)
(来源:福州晚报 2023-07-18 A07版 闽海神州)
方麒
藏书五楼
陈宝琛一生擅文好吟,笔无停歇,留下著作颇多。纂修有《德宗本纪》《德宗实录》,编印有《澂秋馆印存》《澂秋馆吉金》《澂秋馆藏古封泥》《澂秋馆吉金图录》,著有《沧趣楼文存》《沧趣楼诗集》《听水斋词》《南游草》《陈文忠公奏议》等。
他雅好读书,且庋藏甚富,前后聚书十几万卷,与福州藏书家龚易图并称“南陈北龚”。其藏书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先人遗下藏书以及其弟陈宝璐藏书。陈家世代藏书,其曾祖父陈若霖,官至刑部尚书,好收藏金石书画,建有“赐书轩”,藏书达五万余卷,藏书处曰“居敬堂”,其中颇有精华。
其二,御赐图书及抄录内府藏书。陈宝琛作为溥仪的老师,受到溥仪的敬重,得到了不少的赏赐,其中就有书籍。此外,陈宝琛还抄录了许多内府的珍本。
其三,收购其他藏书家的藏书。如长乐谢章铤“赌棋山庄”的藏书。谢章铤乃清末福建有名的藏书家。家中藏书数万卷,多名家抄校本、稿本。卒后,家人贫不能生活,藏书大多归程祖福,后来又转售陈衍,最后多为陈宝琛收购。还有侯官许贞干“味青斋”的藏书,其中多秘册,他收藏的旧抄本明张萱撰《西园闻见录》一书,当属海内孤本,全帙六十册,十分珍贵,身后家人不识宝,将此书并全部家藏廉价尽售陈宝琛。
从陈宝琛谪居在家到民国初年,他先后营建了规模宏大的藏书五楼,即陈氏五楼,按建筑时间依次为赐书楼、还读楼、沧趣楼、北望楼、晞楼,共庋藏古籍十余万册。清末陈氏私家藏书之多,甲于全闽。
一人连建五座藏书楼,这在中国藏书史上极其罕见。而在其40岁时,陈宝琛又在鼓山灵源洞喝水岩旁边建造了听水斋。当地的许多藏书家,比如叶大庄、龚易图等均常来此聚会。
陈氏五楼,坐落于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为陈宝琛故居。内有庭院花园、鱼池、凉亭等,兼具江南私家园林与北方庭院风格特色,是中西合璧的建筑,也是福州著名的古典园林建筑和最大的私人藏书楼。
赐书楼,原名赐书轩。据陈宝璐《艺兰室文存》记载,陈若霖居敬堂的赐书轩,原在江乾埕天后宫东侧,有当时著名书法家翁方纲所题“赐书轩”匾额一方。陈宝琛建造新楼后,将赐书轩藏书及匾额移今址,改名为赐书楼。“赐书楼”中存放的御书,部分系陈若霖遗留,其余是陈宝琛任帝师时溥仪赠送的图书、字画等。这些御书钤有“三山陈氏居堂图书”“陈氏赐书楼珍藏印”“闽县陈氏御书楼藏善本图书”朱文方印。按《闽县螺江陈氏赐书楼书目》记载,仅赐书楼存书就有一万五千多册。该楼收藏各种古籍善本、珍本颇多,保护甚严,一般人不得入内。
还读楼,位于赐书楼后侧,为陈宝琛收藏民间善本之所。其书籍收藏之多,甚至超过赐书楼。楼名取意于陶渊明《读山海经》中的诗句“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楼前有光绪帝师翁同龢题书楹联“江天留客榻;湖海读书楼”及陈宝琛所书“至乐无声惟孝悌;大羹有味是诗书”。
沧趣楼,在赐书楼左后侧,为陈宝琛珍藏金石书画之所。楼前有花圃、鱼池、假山、凉亭,具有江南庄园风貌。旧时福州地区的名人雅士陈衍、严复、林纾等常应邀来此清谈论政或吟诗唱和。陈宝琛常登此楼赏金石,作书画以自娱。
北望楼,位于沧趣楼左前侧,于辛亥革命成功后建成,为表不忘清廷恩典和忠君之心,故取名“北望”。楼内原曾挂有溥仪像并陈列祭器等物。北望楼分前后二楼,中间隔一天井,建筑精巧,俗称“小姐楼”。北望楼藏书仅有数千卷。
晞楼,位于还读楼和北望楼之间,建楼时间较晚,坐西朝东,以迎朝晖之意;面阔五间,进深二间,为双层西式风格建筑,通过二楼走廊可通还读楼。
早在20世纪之初,陈宝琛就有感于“善藏书者,不藏于私而藏于公”,遂首开福建私家藏书大量捐献给图书馆之风气。
陈氏所捐的图书如今在福建各图书馆中辗转,其流传轨迹基本可归纳为三个方向:其一是全闽师范学堂——福建优级师范学堂——三明师范学校(今并入三明学院);其二是私立福建学院乌石山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少部分)、福建省图书馆(大部分);其三是私立福建协和大学图书馆,即今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前身馆之一。
书法传世
陈宝琛不但是个政治家、教育家,还是近代“同光体”闽派诗坛领袖、书画家。庄士敦在《紫禁城的黄昏》中曾对同为宣统帝师的陈宝琛做过这样的评价:“他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思维敏捷,举止端庄有礼,是一位很有魅力的令人喜爱的人。他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一位造诣极深的学者,其优美的书法令人赞叹。”
陈宝琛偶画劲松,主要艺术成就还是书法。他的书法功力深厚坚实,其根基与取向在帖学,主要取法欧阳询、柳公权,上溯晋韵,推崇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下取宋意,效法黄庭坚,师于古人而不拘泥于古人,博采众长,遗貌取神。
陈宝琛传世书法多数所见为楷书、行书,其他书法罕见。其楷、行书结体瘦硬,上疏下密,法度严谨,章法分明,以险化板,以奇出新,形成了瘦长秀逸、冷峻、遒劲的艺术风格。
无论对联、条幅、中堂,还是扇面、诗笺、信札,写得劲挺遒健、骨力沉雄、内蕴深邃、个性毕现,被誉为“伯潜体”,在清末民初的书坛自成一家。虽不以书法名世,但其书法尤其蝇头小楷,最为突出,足以为近代中国书坛增色。
陈宝琛楷书八言联
https://mag.fznews.com.cn/fzwb/2023/20230718/20230718_A07/20230718_A07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