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开展暑期研学实践活动
(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清新福建 2023-08-09)
汪奕涵 张心羽
7月15日至8月1日,福建师范大学“文遗红旅齐并行,青春聚力万寿岩”实践队赴福建省福州市、南平市、三明市等地,就文化遗产、遗址保护建设情况进行研学考察,深入挖掘文化遗产遗址背后的红色历史故事与时代价值。
实践队以万寿岩国家遗址公园为重点,分别考察了福建省几处有突出特色的文化遗址地,针对其历史背景、保护现状、未来发展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同时在各地有针对性地展开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在深入研学的同时为践悟传播红色精神和历史文化注入青年力量,引导更多的青年和文物工作者关注福建文化遗址,积极投入到遗址的保护建设发展事业中。
寻昙石山遗址,觅海峡文明之根
福州市闽侯县的昙石山遗址博物馆陈列着半个多世纪以来考古发掘出土的昙石山文化遗物,馆内雕塑、仿真场景、多媒体、图片、文字资料和声光电等多种形式,生动地再现了五千年前昙石山人生产、生活的场景,揭示了昙石山人的社会意识和文化源流。
7月15日,实践队走进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对该遗址的文物保护、历史文化背景等展开考察调研。在馆内,队员们扫码聆听昙石山文化的“前世今生”,深入了解博物馆周边发展、配套产业建设及文博旅行发展现状,并与前来参观游玩的游客、小朋友们一同参与考古知识问答小游戏。身临其境的体验,让考古实践课变得鲜活起来。
为更好地宣传昙石山遗址保护工作,实践队队员们以昙石山遗址保护发展的历史与未来为题材拍摄了微党课,借助新媒体技术讲述昙石山遗址故事,将蕴含其中的红色党史故事以生动的形式陈述出来。队员们制作了富有昙石山海洋文化特点的宣传海报,以鲜明的图片增强公众的认同度,助力昙石山遗址焕发新生。
实践队和游客开展知识问答小游戏 主办方 供图
探访闽越王城,彰显历史自信
闽越王城,也称城村汉城,其遗址是我国古代南方城市的典型代表之一,保存完整,被考古专家称为“江南汉代考古第一城”。城村汉城遗址的发现和文物的出土,填补了中国城市发展史和城市考古南部山地类型汉代地方诸侯王城实例的空白,为汉代诸侯王城遗址的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实物资料。
7月16日,实践队走进闽越王城遗址博物馆,对其发展现状和独特的历史文化开展调研。队员们深入了解闽越王城的历史和该遗址的保护建设历程,与馆长楼建龙、考古与文物保护部负责人张涛就目前博物馆建设情况、遗址保护工作的历史意义、考古工作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文博产业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等问题展开了访谈和交流。博物馆内,队员们体验了汉服和陶瓷的制作过程,感悟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闽越王城宫殿遗址区,队员们考察遗址保护现状和建设发展情况,以及配套产业、文博旅游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困难。队员们用微党课记录和展现闽越王城的新面貌。
实践队参与陶艺制作 主办方 供图
保护万寿岩遗址,赓续奉献精神
福建的文化遗址丰富多样、历史悠久,每一个都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其中,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的万寿岩遗址便是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文化遗址之一。此次是实践队第二次到访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践队就万寿岩遗址在文博研学领域的发展进行交流,为文化遗产保护和博物馆旅游发展注入时代活力。随后,实践队还参观了船帆洞遗址,进一步考察遗址现状,了解八闽先民的智慧,并参与了“文脉共守,文化共承,文明共建”联学共学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活动现场 主办方 供图
活动现场,实践队员们为游客发放了自己设计的万寿岩遗址博物馆寻宝手册,并一起开展相关活动,共同享受来自博物馆的文化邀约。此外,队员们还以福建“海洋文化”“建筑文化”“闽台文化”的思想为线索,设计、制定了一套兼具周密性与落地性的文物游径方案,并面向游客发放问卷,为后续工作提供良好的信息保障。
为了顺应当下流行的“打卡热潮”,队员们制作了万寿岩博物馆拍照打卡kt板,增强万寿岩文博旅游趣味性、创意性,让文化“活”起来。队员们还在当地拍摄了微党课,讲述党和人民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做出的贡献。后续,这些微党课视频将向外拓展和宣传,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万寿岩,了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福建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活动引导广大青年重视并加入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树立文化自信。
http://www.ctnews.com.cn/fj/content/2023-08/09/content_147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