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福建师大教授郭铁民:福建民营经济如何演绎精彩第二季?

发布时间:2013-11-18浏览次数:402

 

福建师大教授郭铁民:

福建民营经济如何演绎精彩第二季?

 

改革开放的35 年,也是福建民营经济长足发展的35 年。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与大胆实践,民营经济支撑起我省经济的半壁江山,成为推动福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如今,随着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我省民营企业在实现初步转型蜕变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突出强调两个“毫不动摇”,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要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在新形势下,如何拓展我省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挖掘其潜力?近日,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郭铁民接受记者采访,畅谈我省民营经济如何演绎精彩第二季。

向“新闽商”华丽转身

回顾我省民营经济的发展历程,上世纪70 年代末到90 年代初,充分利用国家赋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 发挥侨资优势,大力兴办以股份合作制为主的乡镇企业,上世纪80 年代末又通过引进侨资,嫁接乡镇企业,发展三资企业;上世纪90 年代初至90 年代末,开始实行“公有民营化”, 采取企业全部资产评估作价后向外商出让部分产权的方式,引进境外资金,组建“嫁接”式合资企业;上世纪90 年代末以后,家族式企业逐渐向现代企业制度改造转变。经过30 多年改革开放的磨炼,我省民营经济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成功闯过了一次次暴风骤雨,自身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初步实现了华丽转身。

郭教授概括为两个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从冒险家向企业家转变。传统闽商崇尚‘爱拼才会赢’,他们敢于冒险,积极进取,敢为人先,极具韧性,尽管底子差、基础薄、技术匮乏,也未曾轻言放弃,逆势而上,越挫越勇。新时期的闽商具备更全面的综合素质,他们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能通过系统方法进行风险预测,作出更合理的管理决策,逐渐完成由冒险家向‘会识天象、会看风水、能走夜路、敢闯激流’的企业家的转型。”“从家族式管理模式向现代企业管理制度转变,是闽商的第二个变化。新闽商建立家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职业经理人模式,以及家族企业与社会的双重互信机制,实现家族资源与社会资本的有效结合,使家族企业成功转型为现代企业,促进其长期发展。”除此之外,新闽商从小规模企业生产向产业集团化运作转变,从独立单干向“抱团”的合作经营转变,从注重产品运营向注重品牌的塑造转变,都为新形势下加快发展、壮大体量、增强活力,奠定了重要基础。

郭教授在对闽商的调研中,还发现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有些企业,甚至已经做得很好的企业,其“富二代”并不愿意接班,或者接班了不太愿意继续做实业。“ 理由很简单,做实业或者说做制造业很难,赚钱更难。”他说。

困境:我省民营经济发展面临人力资本的挑战

当前,福建民营经济要续写精彩第二季,难度不小,不容太乐观。根据相关的经济发展理论,我省正处在经济增长受制于环境资源限制的阶段向以人力资本积累为动力的阶段转换。向以人力资本积累为动力的增长转型,意味着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从依靠大规模的劳动力投入获取规模效益,向以人力资本增长和积累的内涵提升获取集约效益转变。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有利于单位劳动生产率提高。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是经济增长走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发展阶段。这对于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民营经济是一个巨大挑战。

“我们提出并强调说明这个问题,因为它关系到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关系到政策向什么方向引导和倾斜的问题。”郭教授说,我省民营经济要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应当是加快人力资本积累,通过人力资本积累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依靠劳动生产率提高,可壮大经济规模和总量。

但是,在人力资本积累上,我省目前的情况尚不乐观。郭教授告诉记者:“ 从全国的情况来看,20 世纪90 年代,中职和高职教育在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所占的比重均超过50 % ,为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技术人才。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扩张,高中和大学招生人数占比迅速上升。除了数量上的变化外,职业技术教育的生源质量也受到了很大影响。福建中职和高职招生人数的绝对数量虽然持续上升,但在高中和普高教育总量中的占比却持续下降。”在高等教育方面,我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一直以来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他说:“ 2012 年,全国的平均水平是30 % ,我省是29 % 。相对于浙江的49 .5% ,江苏的47 % ,与东部一些省份相比,我省也存在明显的差距。如果这方面不能有新的突破,人才资源哪里来?”此外,我省民营经济的内在缺陷也较为明显。“ 缺陷突出表现在民营经济体量仍然偏小,突破产业链‘低端锁定’的难度不小,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速下降。再加外部条件的制约,我省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郭教授说。

机遇:“ 绿色转型”,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当前,我省民营经济发展有一个重大利好:福建山好水好空气好,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生态优势有利于加快实现经济发展的“绿色转型”。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为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的有机统一发展,我省民营经济可以大有作为。

“在加快‘绿色转型’方面,我们提出,一是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产业体系;二是加强生态工业园规划与建设;三是制定有效的产业绿色发展保障措施。” 郭铁民教授认为,当前,我省首先要把生态工业园区搞好,做出示范。“ 在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已起步展开,国家环保部公布的通过验收批准命名的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有20 家,我省应当把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好。同时,应鼓励福建民营企业‘抱团’转型,与所在地区的城镇化建设相结合,研究、开发和建设‘社区友好型’生态工业园区。此外,为保护青山绿水和蓝天白云,我省还应从严控制高污染产业,实施更加严厉的污染排放标准。”为应对民营企业面临的人力资本挑战,郭教授建议可以从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有效引进省内外人才、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等方面入手。当前,应该更好更快地促进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推进民营企业与职业技术教育深度对接。他说:“ 从国际经验来看,发达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保证制造业生产效率的重要因素。

除了推动民间资本对职业技术教育投资外,更重要的是落实学校与企业‘理实合一’的战略合作关系,以‘零距离’办学助推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为本地区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储备人才,逐渐形成稳定、成熟的中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供给模式,有效克服由于外地技术工人迁移而造成的发展障碍。”郭教授说:“ 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促进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人力资本主要来源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但办教育是要投入的,我省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应当 有新的突破,首先要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当前,一些民营企业面对新形势和新挑战,向中西部省份或其他地区进行产业转移。郭教授认为,短期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一些省份或其他地区转移的条件是很充分的,也是有利的。但是,从长远来看,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向内陆省份和其他地区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既没有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也无法加速积累人力资本,不是发展的主线,而只能作为在产业转型升级的空档中缓解压力的权宜之计。他说:“ 对这一类企业,政府在引导和鼓励向中西部或其他地区转移时,不能原拆原迁,要提升产业水平,特别是那些有条件的企业,在转移的同时,要与人力资本积累相结合。”“此外,我省还应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细则,增强政策的普惠性和实效性,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乐园。” 郭铁民教授说。(记者 吴敏 吴旭涛文/图)

 

 

人物简介:

郭铁民,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资本论》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教学与研究。19973 月,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先后承担和主持研究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课题、教育部“八五”和“九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省“七五”、“八五”、“九五”社科研究项目等。与人合作出版了《股份合作经济研究》、《中国合作经济发展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等15部学术专着。在《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80多篇。

(来源:福建日报  2013-11-17 03  求是)

福建日报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3-11/17/content_688785.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