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李建平:推广循环生产模式 构筑循环经济产业链

发布时间:2014-01-24浏览次数:469

 

增强国力要细算环境账

 

“参与全球环境竞争力排名的国家有133个,中国排在第87位。”在日前于京举行的《全球环境竞争力报告(2013)》绿皮书(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暨绿色经济转型发展战略研讨会上,中国社科院发布的这样一份数据让与会专家陷入沉思。

他们纷纷表示,环境已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因素,努力提升环境竞争力成为我国突破发展瓶颈、开辟新经济(310358,基金吧)增长途径的重要选择,要尽快推动我国环境竞争力建设。

87名意味着什么

“排名精确与否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关键是它告诉我们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要有所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表示,即使再排一次名,中国也不会靠前。

环保部环境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王金南也持相同意见。他认为,环境竞争力排名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在国际上是什么样子以及有哪些是弱项,“而这是很重要的”。

与会专家纷纷表示,我国经济发展实现高速增长的背后,是巨大的环境代价。

韩俊强调,环境竞争力排名与中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不相符合,反映了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紧迫性。

在《报告》中,各种反向指标的排名靠前同样成为专家们的关注点。《报告》显示,我国的单位耕地化肥使用量、温室气体排放量等相关指标都在120名之后,人均GDP能耗也是平均水平的2.2倍。支撑经济快速增长的现有资源利用方式已难以为继。

“老百姓对于环境的要求和发达国家接轨,但发展理念在很多地方没有转变。”韩俊表示,如果不尽快转型,中国的排名还会更靠后。

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竞争力

“把环境纳入考核和提升竞争力的范畴,非常重要。”环保部原总工程师杨朝飞表示,把环境纳入竞争力研究是一项重要变革,探究环境竞争力既是世界经济转型的需要,也是反映转型的客观要求。

全球环境竞争力是在世界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日益加剧背景下提出的全新的竞争力衡量方式,涵盖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环境承载、环境管理和环境协调等5个方面,突出强调环境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基本要素作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

“《报告》对如何刻画和评价竞争力作了有力探讨,给决策者提供了一个发展的参考标准。”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杨认为。

在杨朝飞看来,目前我国的政策导向还存在问题,一些污染严重、能耗大的产品照样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有些政府领导认为环境保护会影响竞争力,这是一种非常短视和唯利是图的观点。”

王金南认为,要正确理解环境和竞争力的关系,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竞争力,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算好环境账

“算政绩账的时候一定要算环境账。”韩俊表示,提升环境竞争力刻不容缓。

对比研究显示,在环境竞争力的五个衡量方式上,中国在生态环境竞争力和环境承载竞争力两个方面表现最差。与会专家认为,在今后的环境竞争力提升过程中,要着重从这两个方面入手,并伴以其他三方面竞争力的增强。

“要推广循环生产模式,构筑循环经济产业链。”福建师范大学原校长、福建省社科联副主席李建平表示,应积极开展产业和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加强效能、可循环技术研发。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李闽榕则认为,要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当成一种战略产业来发展,“这既能破解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又能突破常规能源给经济和环境带来的双重桎梏”。

与此同时,专家们还指出,要加强环境治理和监管力度,并加大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李建平表示,要强化污染物的减排和治理,加速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和落后的生产能力、工艺、设备与产品,推进重点流域和区域的水污染防治,开展环境影响力评价,强化产业转移承接的环境监管。

“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加强农业污染控制是挖掘环境潜力、提升环境承载力的关键点。”李闽榕说,要加快推进城镇、工业园区等的废水、废弃物的处理设施建设,并加强农业污染控制,鼓励推广有机肥,减少和控制农药化肥的使用。(记者王珊)

 

(来源:中国科学报  2014-01-22   4   综合)

光明网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