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王晓德:关于世界史理论创新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4-02-13浏览次数:819

 

关于世界史理论创新的几点思考

 

王晓德

20世纪前半期,一些留学回国的学者在大学开设“西洋史”课程时对一些重大问题已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但整体而言,由于既缺乏专业人才,更无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学术刊物,因此世界史研究成果十分有限。

世界史学科坎坷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期,人们迎来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春天。中国世界史研究步入正常发展时期,研究队伍迅速扩大,研究领域逐渐拓宽,具有较高学术研究水平的佳作不断问世。

但到20世纪90年代,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国内人文社会科学一度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历史学科受冲击的程度尤其突出,这又导致高校世界史学科的萎缩。实际上,我们实行对外开放,很多做法要与世界接轨,其他国家的发展道路也给我们提供了历史经验与教训。因此,了解世界对国家发展是很重要的。如果整个社会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或各国的历史与文化一知半解,了解世界只能是一句空话。

其实,一般的“了解”已远远不能满足中国现实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应对影响世界重大变革的历史事件、深层次原因和社会文化等进行研究,尤其把握住自哥伦布远航美洲以来世界各国在发展上的主要特征,这样才能对当今世界的总体发展趋势有一个本源上的深刻认识。这种现实的需求为中国世界史学科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前景。20114月的学科调整给世界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世界史成为一级学科。但这只是给学科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围条件,这个学科要真正发展起来,为整个社会和决策部门提供“鉴往知今”的世界历史发展的真实图景与经验教训,既需要扎扎实实的基础性研究,还要有理论创新成果。

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并重

如何才能进一步促进世界史学科的发展?首先,从史学研究的成果分类来看,大致可分为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前者主要指研究者首先构建起一个宏观的框架,在整体视野中通过对世界上发生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事件的考察,试图从理论上总结出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这种研究的主要特征是视野广阔,基本观点贯彻始终,给人“以木见林”的感觉。后者是对历史上发生的某一事件或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搞清楚所研究对象的本来面目。一般来讲,宏观研究产生的影响较大,能够称得上大师级的史学家在宏观研究上都有所建树,如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布罗代尔的《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等。其研究打破了传统史学研究的单一性,对相同或不同时空范围内的复杂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析。

微观研究则多见于国别史,或通过对某一专题的研究,来展现历史发展的一个侧面,为人们认识当代世界提供一些启发。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从来都不是割裂的,宏观研究以长期的微观研究作为基础,是研究达到一定积累和高度的产物或结晶。目前,在我国的世界史领域,微观研究出现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好的宏观研究成果则显然不是很多。所以我们在涉及世界史研究体系以及许多理论问题上无法与国际学术界接轨或对话,国际世界史学界也很难听到我们的“声音”。在以全球史观审视世界历史发展这一趋势下,从事世界史的研究者研究视野应更为广阔。研究任何一个问题,不要把它作为一个孤立的事件,一定要把它置于世界范围内的背景之下,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新,做出令人信服的史学研究成果。这既是我们的一个努力方向,也是世界史研究能够出现标志性成果的重要基础。

重视史料潜心钻研

另外,对从事历史研究的人来说,史料是最基本的东西。中国传统文人治史重考据。傅斯年先生就强调“史学即史料学”。兰克学派也强调历史编撰应以大量第一手的、比较可靠的史料作为基础。历史研究成果即使很有文采,论述严谨,如果缺乏最基本的史料,则很难说是优秀的。因此,掌握第一手的史料并能对其真伪做出鉴别是史学研究者最重要的基本功,也是研究能够“出新”的首要基础。

长期以来,资料匮乏是世界史研究学者无法逾越的一大障碍。由于材料局限,研究者无法涉足许多重大的研究领域,即使偶有涉猎,也是借用缺少权威性的二手资料,对重大问题的探讨难以出现根本性突破。

但当前这一问题可以说已经基本解决,特别是许多档案文献在网络上的公布逐渐缩小了中国学者与外国同行在掌握史料上的差距。不过,有了资料,并不等于所有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有人在研究某一专题时面对大量资料,感到无所适从,这就需要对资料进行筛选鉴别。只有这样,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无论是宏观立论,还是微观探索,才会有所建树。显而易见,利用原始资料探讨一些重大问题代表了国内世界史学科的发展方向,也是这一研究领域充满希望的根本所在。

对史学研究者来说,理论、方法与原始资料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十年磨一剑”的刻苦钻研精神,即使在理论上和方法上寻找到了研究路径,也很难做出影响较大的学术成果。史学研究的特性要求研究者必须具备“冷板凳”的精神,少一点“浮躁”,多一些“耐心”,把理论思考建立在对原始档案释读的基础之上,以高标准对待未来专门研究人才的培养等。只有这样,中国的世界史研究才能不断走向深化,才能做出高质量的创新成果,也才能真正促进这个学科走向世界,实现与国际学术界的“接轨”。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4-02-03

 

中国社会科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