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王伟宜:优质教育资源向弱势阶层倾斜

发布时间:2014-02-19浏览次数:568

 

优质教育资源向弱势阶层倾斜符合公平正义原则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翼)日前,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陈锋透露,为了让贫困地区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上好大学,从2012年开始,教育部安排了一些重点大学的招生指标,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11752名,使贫困地区一本录取率较2011年增加了10%2013年,定向招生计划增至3万名。

据悉,2012319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国务院扶贫办等五部门联合组织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即在普通高校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适量招生计划,面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生源,实行定向招生,引导和鼓励学生毕业后回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和服务。当时提出,“十二五”期间,每年在全国招生计划中专门安排1万名左右专项计划,以本科一批招生计划为主。

2013年,教育部继续实施并扩大专项计划,以农林、水利、地矿、机械、师范、医学及其他适农涉农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专业为主,总招生规模扩大至32100名;专项计划覆盖区域在2012年面向680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包括371个民族自治县、252个革命老区县和57个陆地边境县)基础上,扩大到832个县(包括所有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疆南疆三地州的22个团场),以及重点高校录取比例相对较低的河北、山西、安徽、河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甘肃等省、区;承担专项计划本科任务的高校由去年的222所扩大到263所,覆盖所有“211工程”学校和108所中央部属高校。

针对专项计划,舆论的普遍反映是积极肯定的,但也有部分网友提出,该做法有违公平。对此,有学者指出,这是对“公平”的误读,其道理与少数民族照顾政策是一样的,如果无视少数民族在文化、教育、科技水平上的差异以及地域条件的差异,简单地将各民族推向市场,所谓“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对少数民族未见公平,也不利于各民族团结。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恰恰是基于对历史形成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重点大学农村生源偏少的反正,而且,这种做法尚待继续深入、靠前和系统化,公平问题得从娃娃抓起,仅仅靠招生政策上的倾斜尚不能系统性解决问题。

专家指出,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快速提高,这意味着总体入学机会也在快速增加。近年来,人们也开始关注到社会各个阶层在不同层级院校中的入学机会问题。通过对1982-2010年间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获得的阶层差异状况的分析。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王伟宜认为,在整体上,重点大学各阶层子女间的入学机会差距呈现出先扩大而后趋于缩小的特征。当前,优势阶层特别是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阶层子女在重点大学入学机会的获得方面依然保持着绝对的优势,而弱势阶层尤其是占就业人口70%的工农阶层子女获得的就读机会仍相当有限。“倘若更多的优势阶层子女就读于重点大学,而大部分弱势阶层子女被排挤在外,将导致优势群体通过高等教育系统本身完成自身身份集团的补充与再生,使他们在社会地位、财富及权力方面的优势地位得以延续,同时,弱势群体的代际传递性被进一步强化。这将违反人才培养的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最终会影响人才培养的效益及现代社会结构的形成。”王伟宜指出,“通过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重点中学生源的多样化及重点大学招生考试适当向弱势群体倾斜等措施,可进一步提高各阶层子女在重点大学入学机会方面的均等化程度。”

“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农村学生上大学的机会公平问题已初步得到解决,区域间高考录取率差距明显缩小,但上重点高校的比例仍然偏低。” 2013年,教育部的通知指出,“扩大实施专项计划,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的精神和要求,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重点高校学生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客观需要。”

截至目前,关于2014年专项计划实施的通知文本尚未公布,但“扩大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提高农村学生进入重点高校比例。”已作为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内容之一,写入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

(本文受益于程家福、董美英、王伟宜等学者的研究成果,特此致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4-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