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导报】安溪大山走出个美国科学院院士

发布时间:2014-05-08浏览次数:678

 

安溪大山走出个美国科学院院士

他就是研究细胞存活死亡之谜的陈志坚博士

 

 

▲陈志坚(中)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导报讯 (记者郭冰德 通讯员 林爱娥 陈德进 文/图) 从安溪走出的科学家陈志坚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近日来,这一来自大洋彼岸的消息振奋泉州人的心。

    据导报记者了解,北京时间429日晚上,美国国家科学院第151届全体院士年会宣布:陈志坚博士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安溪县委、县政府第一时间发去贺信。

    据了解,美国科学院成立于1863年,至今已有151年的历史,每年在世界各国评选出在世界某个科学领域最杰出的代表、为人类科学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为科学院院士。当选者被认为是国际科学界最高荣誉之一。

    陈志坚作为从安溪茶乡大地走出去的科学家,从2005年度美国海克曼化学奖、2007年度杜奈尔科学奖到2012年度美国科学院杰出科学家奖(分子生物学),如今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进入美国科学界最高殿堂。“陈志坚在美国当选院士,是咱泉州人的骄傲。”昨日,泉州市图书馆许兆恺馆长表示,将在图书馆的“院士墙”上隆重推出陈志坚。

成长历程

步步迈向美国科学界最高殿堂

    “成功是由一个个小目标组成的。”陈志坚正是通过实现、超越一个个目标,一步步迈向美国科学界最高殿堂的。

    1966年,陈志坚出生于安溪县长坑乡南斗村,1981年考上福建师范大学,1985年考取母校硕士研究生,同年,他又考取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1993-1997年,陈志坚在一家研究机构就职,参与研究治疗一种多发性骨髓瘤新药——万珂,此药于2003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管理署(FDA)批准上市。

    1997年,陈志坚加盟全美著名的医学研究机构——德州大学西南医学研究中心团队。从此,他在美国一流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始研究细胞的存活死亡之谜。

    陈志坚先后担任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2005年,他成为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其间,在学术上,陈志坚发现泛素作为信号分子的功能,以及病毒感染的感应分子线粒体抗病毒信号蛋白在RNA病毒侵染寄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由于在生物医学上的突出贡献,陈志坚先后担任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生化与分子遗传计划审查委员会成员、美国心脏协会审查委员会成员、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遗传与发育研究生项目联席主席、研究生院指导委员会成员、研究生顾问委员会成员、博士后顾问委员会成员、医学科学家培训计划成员等职务。

师长回忆

性格沉毅 勤奋好学

    小时候,作为老大的陈志坚一边读书,一边帮助母亲照顾两个弟弟,还得帮忙做家务。从六岁起,他就开始每天帮母亲挑水,一挑就是十年,直至去福建师范大学念书的前一天。

    1981年,陈志坚从安溪一中高中毕业时,家里花了40元买来一台二手录音机,让他带去大学学英语。从此,除非特殊情况,陈志坚每天坚持跟着录音磁带读上一个小时左右的英语。

    “上高中时,他话语不多,学习专注。”说起陈志坚,他的高中语文老师、安溪一中原副校长陈长发至今还记得,1979年秋季新生入学时,陈志坚写的第一篇作文。“那篇作文题目为《到校印象》,他分成四个小节来写,其中一节写参观图书馆,小标为‘志攀高峰’,才13岁的他就懂得知识就是力量。”

    陈长发老师说,陈志坚性格沉着坚毅,就连写字都透露出性格来。“字迹力透纸背,写作文时,条理清晰、简洁凝练、不蔓不枝,就如同做科研一丝不苟。”

    而在当时的班主任杨化允老师眼里,陈志坚一直就是一个勤奋刻苦、专心致志在知识的海洋里奋勇前进的学生。“他个子不高,总是背着个大书包,里头装很多书,一有空就读书。”

    在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学习期间,陈志坚的勤奋与执着亦感动了老师,老师特别让他在教学楼楼梯底下的一间仅5平方米的小广播室读书。正是基于这种精神,1985年,陈志坚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母校福建师范大学余宝笙教授指导的生物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其外语成绩居全省研究生第一名。 

(来源:海峡导报  2014-5-8  33  闽西南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