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日报】福师大新生郑铭君:为了尽快独立 留校过中秋

发布时间:2014-09-09浏览次数:1090

 

月亮代表我的心

 

  昨日,又是一年中秋节,在这花好月圆人团圆之时,榕城的外来务工人员、在榕高校大学生、困难群众、在榕台商如何度过节日,本报派出多路记者进行探访,传达他们的美好情怀与祝福。

“我们是女儿最熟悉的陌生人”

  “爸爸!妈妈!”女儿电话中脆生生的呼喊,让刚从实验室里出来的雷洁鼻子一酸,一旁的丈夫杨海召赶忙接过电话,逗起2岁的女儿来。又是一年异地中秋,这对在工地上相识相恋的夫妻虽说已经习惯了远离家乡的日子,但可爱的女儿始终是心底最柔软的牵挂。

  小夫妻同是河南人,都在中铁大桥局工作,昨日虽说是中秋节,但他们一直忙碌在金山大桥及南北立交拓宽改造工程现场。

  他们3年前结婚,2年前生下女儿,由于工作的特殊性,缺席女儿的成长总是让他俩心生遗憾。“最近一次见女儿还是春节时,都快9个月没见了,目前正值大桥施工的黄金季节,我们和往年一样留在工地过中秋。”雷洁告诉记者,从女儿出生到现在,见面团聚的次数只有三四次。“每一次回家,女儿刚‘熟悉’我们,可我们就得回工地了。我们和女儿,就像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为了尽快独立 选择留校过中秋

  “爸爸妈妈,今年,我想在学校和同学们一起过中秋。”18岁的辽宁女孩郑铭君在电话中对父母说道,她是福建师范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大一新生,这也是她第一次在异乡过中秋节。

  郑铭君是家里的独生女,从小到大都没有离开过父母,“我特别喜欢南方,虽然爸爸妈妈舍不得我离家这么远,不过我我特别开心被福建师大录取了。”郑铭君激动地说。

  昨天是中秋节,虽然陪铭君来学校报到的父母10号才回家,但她并没有和父母一起过节。“上午,我们班安排了参观校园,晚上,班上还组织了中秋晚会,每个宿舍都要表演节目。”铭君说,她们宿舍安排表演唱歌跳舞,她们正赶着排练。

  “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过节,不是不想念他们,而是希望自己能尽快独立、尽快适应,不再依赖爸爸妈妈。”铭君说。

  昨晚,临上台表演前,铭君打了个电话给爸爸妈妈:“我不在家,你们要照顾好自己,也替我多陪陪爷爷奶奶们,我也会照顾好自己。”

台商孙一华:愿两岸同胞中秋幸福团圆

  “这个中秋节,我们一家人还是在福州团聚,一点都不孤单。”台商孙一华昨日开心地说。自2001年来榕工作,遇上中秋,他几乎都没回家,“这是我在福州度过的第13个中秋节”。

  “刚到福州时,对这很陌生,但这里的朋友很热情,大家聚在一起,我也不觉得寂寞了。”渐渐地,孙一华喜欢上了福州,事业也有了起色。3年多前,孙一华把妻子孩子都接到福州,开起了台湾牛肉面店,取名“梨雅园”,今年又新开了一家分店。

  孙一华告诉记者:“来福州这么多年,和家人聚少离多,我特别希望一家人聚在一起,也希望这里能成为两岸同胞的相聚之地。”

  “台湾人过中秋,没有烤肉可不行。这些年,来榕的台胞越来越多,也把中秋节烤肉的风俗带到了福州。现在福州有我的小店、家人和朋友,这里就像我的家一样,希望海峡两岸的同胞,中秋都能幸福团圆。”孙一华说。

困难职工俞肇荣:爱心超市“提货”过中秋

  昨日上午,家住福清市玉屏街道的70多岁建档困难职工俞肇荣和爱人一起来到位于街道凤凰路21号的职工爱心慈善超市,打算“提货”过中秋。“这里的大米每公斤才四块,市面上至少得五块,每个月家里每口人还有40元的政府救助款,是真实惠!”老俞开心地说。

  记者看到,老俞兴致勃勃采购了一袋大米、虾油,还有一些准备过中秋节的食品。“我们今天把两个人三个月的救助款额度提前用掉了,多买一点,过节嘛,吃好点。”老俞说。

市儿童福利院“希望之家”:没有血缘依旧温馨团圆

  玉米、土豆、香菇、西红柿……昨天中午11点,刘小权和妻子、女儿已经在厨房里忙活了半天。中秋节,他们准备为5个“孩子”做一顿丰盛的团圆火锅。

  “孩子们,洗洗手吃饭了。”刘小权边忙边喊,5个孩子从房间里蹦了出来,七手八脚地帮“爸妈”摆桌椅,放碗筷。一大锅香气四溢的汤底端出,各色食材和月饼摆满了整张小矮桌,孩子们围着桌子坐下,一起说了一句“爸爸妈妈,中秋节快乐”。

  说这个家庭特殊,是因为刘小权与这5个孩子没有血缘关系,他的儿子还在老家上大学,女儿在福州工作。去年8月,刘小权和妻子应聘来到市儿童福利院“希望之家”当上孤残儿童的代理父母。刘小权说,这3个“儿子”和2个“女儿”中有被拐卖的健全孩子,也有自闭症儿童。一年多来,5个孩子在代理爸妈的悉心照顾下逐渐适应了正常的家庭生活,变得阳光、懂礼貌。“这些孩子身世可怜,能给他们一个完整的

  家,让他们有归属感,我很满足。”刘小权说。

   本报记者组文/

 

(来源:福州日报   2014-09-09    A2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