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林书红:警惕新媒体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泛滥

发布时间:2014-12-08浏览次数:685

 

打造福建文化品牌 大力建设文化强省

——来自省哲学学会2014年年会的声音

 

1128日至30日,省哲学学会2014年年会在福清市举行。本次年会由省社科联、省哲学学会、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省伦理学研究会主办,来自我省高校、科研院所的15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打造福建文化品牌大力建设文化强省”这一主题,进行交流研讨。

◆文化的人化与文化的产业化合则双赢

张艳涛(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在当代中国,文化的产业化过多地被强调,文化的人化则被冷落。然而,文化具有两重属性,既具有经济上的“文化产业化”的向度,也具有人文上的“文化的人化”的向度。比较而言,前者侧重于追求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后者侧重于追求社会效益的文化事业。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强调的是竞争力,文化作为一种事业强调的是凝聚力。

文化的人文向度和经济向度相辅相成,合则双赢,离则两伤。

人是文化的创作者,也是文化的享用者,还是文化的产品。实践证明,文化发展需要在自由与平等、需求与欲求、效益与福利之间保持张力,只有科学与人文融合才能共同提升人的幸福与尊严,只有文化事业繁荣了才有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为文化事业是根,文化产业是叶,根深才能叶茂;文化事业是源,文化产业是流,源远才能流长;文化事业是实,文化产业是名,实至才能名归。

文化事业是文化产业的根基和归宿。当前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文化部定位要实现三个转变,即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管脚下”向“管天下”转变。这是一个新课题,需要不断探索实践和改革创新。在现阶段,我们应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平衡中保持必要的张力,而不能一厢情愿地片面追求某一方面。

文化是中国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关键。当前中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应注重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调发展,提倡高尚的人文精神与求实的科学精神,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思维方式和人性化的伦理维度,让文化真正成为人民大众的一种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进而塑造和谐健康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性格,引领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和谐、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苗瑞丹(厦门大学中国史流动站博士后)徐雅芳(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当今复杂的形势下,直面改革攻坚期、构建国家治理战略的重大选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治理理念的创新提供价值导向。国家治理理念创新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首要前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从三个层面为国家治理的理念创新指明了方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明确了国家的发展理念与方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引导着社会发展的价值选择;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规范了公民个人的价值取向。因此,“三个倡导”给当前国家治理中如何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关系,提供了有益的价值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治理实践拓展了发展方向。在国家层面,由“富强、民主、文明”发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发展演变;在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视角,拓展了我国社会治理实践的发展方向,推动了以公平正义为主导价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在公民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公民个人的道德行为规范提供了价值准则,为国家治理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支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铸就精神力量。国家治理现代化,既注重国家治理体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又强调治理者善于运用民主、法治等治理理念,把国家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国家的效能。当政府、市场、社会与公民在相互合作、协商和互动的过程中达到一个最佳状态,就是“善治”。在国家治理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要注重内化于道德教化和外化于制度规范二者的结合。

◆警惕新媒体背景下历史虚无主义泛滥

林书红(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思政部主任、教授):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非主流的社会思潮,借助新媒体平台,逐渐渗透、散布、流行且呈泛滥之势,往往以碎片化的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浅显例子为突破口,通过似是而非、别有用心的逻辑推理后加以引申,具有很大的欺骗性、迷惑性和渗透性,其根源是唯心史观和主观臆断,其要害是混淆历史的支流与主流、现象与本质。

新媒体背景下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提醒我们:对于迅猛发展的新媒体,管理缺失了、滞后了;历史虚无思潮学术界、管理层认识是清楚的、旗帜是鲜明的,可普通百姓往往缺少辨别力;对历史功利了,对前人苛求了。

防范历史虚无主义在新媒体上泛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导权。第二,加强大众化理论武装,大力弘扬主旋律。要突出抓好思想理论建设这个根本,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第三,加强新媒体阵地建设,牢牢把握话语权。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第四,加强新媒体舆情研判,建设新媒体工作队伍。要抓好新媒体平台的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关注网络信息传播移动化、网络媒体社交化、信息服务个性化等新情况,及时制定应对策略。(记者 吴敏 树红霞)

 

(来源:福建日报  2014-12-08   11   求是) 

http://fjrb.fjsen.com/fjrb/html/2014-12/08/content_792443.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