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快报】福师大教授谈《台港文学选刊》创刊故事与发展前景

发布时间:2014-12-24浏览次数:846

 

1984-2014

行履三十载 见证文缘情

——《台港文学选刊》几经改版初心未改,发挥两岸文学界、作者与读者之间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创办30周年座谈会日前举行

 

    128日,由福建省文联主办,台港文学选刊杂志社、福建省作家协会、福建(海峡)文艺网承办的《台港文学选刊》创办30周年座谈会在福州举行。

    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家协会主席杨少衡主持座谈会。北京大学著名教授谢冕、《诗刊》杂志社编辑部主任谢建平、一编室主任杨志学、《中国艺术报》理论副刊部副主任金涛,及来自台港澳暨海外的嘉宾吴钧尧、侯吉谅、颜艾琳、潘郁琦、傅天虹、路羽、江扬、郑贞、黄亭姗、黄婷和本省宣传系统、新闻出版界、学术界的代表杨家清、李玉光、邱守杰、卓少锋、何强、姚玲飞、林纯、孙绍振、袁勇麟、刘小新、王金城、李诠林、林那北、杨键民、管宁、哈雷、欧定敬等,以及曾在《台港文学选刊》工作过的老编辑和忠实读者代表一起,回顾与《台港文学选刊》同行相伴的甘苦岁月,并对今后的期刊发展作出展望。

    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陈毅达在致辞中表示,历经几任领导和编辑的辛勤努力,《台港文学选刊》选稿范围得以拓展,用稿质量得以提升,编稿方式不断精进,如今已成为瞭望世界华人社会的文学窗口,联系四海炎黄子孙的文化纽带。

    《台港文学选刊》现任主编宋瑜概括地介绍了刊物30年的历程。他说,1984年,改革开放之初,祖国大陆与台港澳同胞相互了解的渠道尚未通畅,香港作家梅子和省文联几位文学编辑季仲、陈章武、林建法、杨际岚等抓住了文学的“可为、能为”之机遇,倡议创立《台港文学选刊》。该倡议得到时任省委书记项南同志的大力支持,特撰文《窗口和纽带》寄予厚望,该文成为该刊代发刊词,三十年来,《台港文学选刊》几经改版但初心未改,发挥两岸文学界、作者与读者之间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蒋达德说,《台港文学选刊》见证了两岸的文化交流,文学功能不可取代。他希望,对于刊物的未来发展,仍能保持人情的关怀温暖和精神思想上的需求。

回首创刊之初,这是不少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

    省文联老领导季仲曾兼任《台港文学选刊》主编,他回顾创刊之初,说:“我记得在19848月,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仅用3天时间就批准了刊物的创办,1周后刊物出版。”

    “刚开始稿源有限,19849月刊物出来,就发行了17万册,之后可以说是步入黄金时代,全盛时期大约在1988年,当时是40多万册。”季仲说。

    季仲总结办刊经验和刊物特点,就是“开放”二字。“以开放的视野选择、编辑台港作品,我们选发梁实秋的散文、转载柏杨作品《丑陋的中国人》等,面对引起的争议,《台港文学选刊》一直以开放的胸襟对待批评的压力。”季仲说。

    省文联顾问陈章武用“肉包子打狗”幽默讲述在《台港文学选刊》工作之初的难忘经历。“当时没有互联网,阅览室的一些材料不能带出,我们只能阅读海外报刊后,从中选编。”陈章武笑着说,“常常一个上午坐在里面看,中午饭也顾不上吃,同事给我送来包子,我开玩笑说‘你这包子恐怕是有去无回了’。”

    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孙绍振系《台港文学选刊》编委会委员,他说:“当年创刊令我惊讶,刊物将港台作家作品引进,拓展了我的学术视野,我还撰文评论香港作家梁锡华作品,现在回想起来,这也给我学术生涯上开辟了一个新的空间。”

    从倡议办刊,到担任编辑、专职副主编,直至1996年起担任15年主编,三十年的坚守历历在目,令杨际岚感慨万千。

    “创刊初期不小的政治压力和莫大的经济压力,可以说磨难重重,同仁们也付出太多太多。”杨际岚说,“时间过得实在快,三十年一瞬间,在我心中,参与《台港文学选刊》的工作,是我这一生最重要的事。”

刊物是个窗口,让更多人眺望“外面的世界”

    著名评论家、北京大学教授谢冕说:“上个世纪80年代,可以用‘又饥又渴’来形容我们对文学的态度,《台港文学选刊》让我们了解了同源同种的华人朋友是如何写作的,这是一个窗口、平台,通过它眺望到外面的世界,同时也认识了许多朋友。”

    《台港文学选刊》的创立,是观念上的突破。两岸文学界有差异,开放意味着就要承担风险。“但它还原了本来被扯碎的文学形态,立体而生动,虽有差异但是互补。”谢冕说。

    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院长袁勇麟认为《台港文学选刊》生逢其时,先行先试,他说:“一些栏目如‘名家名作’、‘经典回顾’给读者启迪,在世界华文文学跨语境传播与经典建构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福建省社科院文学所所长刘小新用“窗口”、“平台”、“家园”几个词概括《台港文学选刊》在沟通两岸文学界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福建文学》杂志社社长、省文联期刊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曾章团说,省文联今年成立了期刊管理委员会,整合管理四个期刊,目的就是让每个期刊发挥特色,以期扩大市场、提升品牌。

    “在数字化时代,应该做好个性化服务,这是期刊转型的一种方向,对《台港文学选刊》来说,希望能继续拓展成‘文化的纽带、精神的家园’,将杂志做得更好。”曾章团说。

文学的三角洲需冲击才能更肥沃

    台湾著名作家、《幼狮文艺》主编吴钧尧说:“一本杂志的创立就像河流的上游,要迎接各种挑战和磨难,否则无法抵达文学的三角洲。刊物的创造看似属于公共范畴,其实呈现了编辑的主观性,它摆放出来,呈现了静静的喧哗。用文化创造冲击这个三角洲,才能更加肥沃。”

    而从华文教育与港澳文学的特殊性看《台港文学选刊》,香港作家傅天虹认为,它不仅是一个交流平台,还是一个学术平台,它在传统文学的保留与西方文学的引进上颇可借鉴,在作为整体汉语言文学的呈现上,发挥了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

    台湾作家侯吉谅盛赞该刊创办者的智慧,他说:“当时,两岸交流不像如今这样多,《台港文学选刊》却持续关注到台湾一些有影响的报刊,经过三十年努力,它已然从‘文学精品专卖店’发展到‘文学精品博物馆’。”

    台湾旅美作家潘郁琦数次参与由《台港文学选刊》举办的“海峡诗会”活动。她回顾2010年以台湾著名作家、诗人痖弦为主邀对象的“海峡诗会”,说:“诗会跨越福建、湖北、河南三省,成功举办令我印象深刻,人文素养让我深感钦佩。”

    延伸

    《台港文学选刊》是祖国大陆第一家专门介绍台港澳及海外华文作家作品的文学期刊,创办于19849月。由福建省文联主管主办,《台港文学选刊》杂志社编辑出版。

    创刊伊始,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特撰文《窗口与纽带》对刊物寄予厚望。

    三十年来,全体办刊人员黾勉从事,始终以“瞪望台港社会的文学窗口,联系海峡两岸的文化纽带”为办刊宗旨,先后介绍了约两千名台港澳及海外华文作家的四千多万字的作品,最高发行量曾达每期40余万册。所选作品屡屡被两岸报刊转载。

    近年来,由刊物倡议发起的“海峡诗会”活动,以“团圆”、“和谐”、“交流”、“发展”为宗旨,自2002年起已成功举办了九届,邀请对象有“诗文双绝,学贯中西”的余光中、被诗歌界称为“诗魔”的洛夫、影响几代华人心灵成长的席慕蓉、富有浪子情怀的郑愁予等享誉海内外文坛的一批名家。

    (东快记者刘媛)

 

 (来源:东南快报   2014-12-24  A31 · 文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