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论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的孕育地与发源地

发布时间:2021-12-10浏览次数:561

论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的孕育地与发源地

(来源:学习强国   《东南学术》  2021年第6   2021-12-10

黄承梁 黄茂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为理念先导,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创造性继承与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包括: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生态民生观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以“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生产力观解放和发展绿色生产力、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坚持以“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治理观推动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现代化;坚持以“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的生态文明法治制度观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夯实生态文明建设法治制度基石;坚持以“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全球观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事关价值理念、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法律制度、全球治理等全方位、立体化、全过程、全地域绿色转型,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新道路的根本思想遵循,也是促进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范式转型的宝贵财富。

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发源地和实践地。在福建工作的17年半间,习近平踏遍了八闽大地。他高度重视福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立足福建省情,提出了一系列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脉相承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极具首创性、战略性、前瞻性和实践性的理念,推动了一系列绿色发展实践。在习近平的倡导下,福建翻开了提升生态环境建设水平的新篇章。从组织编制我国的经济特区15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到科学谋划制定福州3年、8年、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步骤、布局、重点的“3820”工程——《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再到奠定新时代福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基础的《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习近平站得高,看得远,体现出了远见卓识的战略思维和注重规划的科学思维。从变身“城市绿肺”和“城市会客厅”的筼筜湖综合治理,到提出“城市生态建设”,再到“绿化福州”的战略实践,习近平是“城市生态文明”理念的首倡者。从《闽东的振兴在于“林”——试谈闽东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到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探索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历史性创举。从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到木兰溪流域治理,习近平形成了水生态文明建设和水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的宝贵经验,开创了人水和谐的新局面。从福建生态省建设到福建成为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省域层面最完整的实践,也确立了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的福建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

习近平深情地说:“福建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对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感情;只要一想起福建,八闽大地历历在目,就像一幅生动的画。”他多次强调:“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是福建最花力气抓的建设。”可以说,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的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开创性、战略性的理念创新和重大实践,为福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战略基础、社会基础和实践基础。这些重大理念、重大创新实践既承载着党的初心和使命,又体现出习近平治国理政一以贯之的智慧和经验。全面回顾、系统梳理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念、系列文献、重大实践,总结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案例,对于深刻体会习近平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人民至上的深厚情怀,对于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更好地理解、把握、自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美丽中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推进城市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起点和战略定力

城市是我国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有其自身规律,要求城市规模与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在城市快速扩张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一方面,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生活需求不断提高、资源和能源消耗陡然增加;另一方面,城市整体规划落后,工业生产排放物与生活污染物混杂,污染物处理方式粗放落后,城市治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检验着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水平和智慧。党的十九大首次将“美丽”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美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底色。而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推动城市生态建设,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指明了发展方向和战略路径,他在福建的探索实践凝结了科学的规划理念,是中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者和最早实践者。

(一)规划先行,一张蓝图绘到底

科学规划是谋划和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和成功经验。作为一种综合性发展规划和国家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发挥科学规划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战略引导、标准引领、刚性控制等作用和功能。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围绕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一系列前瞻性、战略性思考,提出了一系列具有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思想观点,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关于城市生态保护的许多理念创新奠定了基础。其中,习近平组织编制的《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是这些思考和思想的集中展现。

厦门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19856月,习近平到厦门工作,后来他回忆说:“到经济特区工作,是我第一次走上市一级的领导岗位,第一次直接参与沿海发达地区的改革开放,第一次亲历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作为厦门经济特区初创时期的领导者、建设者,他为厦门城市发展规划和生态保护实践作出了重大贡献。《1985年—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特区甚至是地方政府最早编制的纵跨1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由习近平牵头组织编制,着重研究19852000年厦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习近平邀请了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在内的100余位专家学者,组成课题组,历时1年半的反复论证,最终形成了20余万字的总报告。该发展战略正式提出规划生态环境问题,指出厦门发展战略的总目标是:“使厦门成为经济繁荣,科技先进,环境优美,城市功能较为齐全,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的海港城市。”在这里,环境优美与经济繁荣、科技发展、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反映出习近平很早就重视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理念。特别令生态文明理论工作者颇感惊讶的是,该战略引入了生态学意义上“生态位”的概念范畴,提出厦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要防止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也就是说,习近平组织的该规划具体制定者们当时已经认识到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树立经济建设必须与环境保护建设协调发展的观点”。这是一种战略气魄和理论创新,与我们今天强调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其内涵精神是相通的。该《发展战略》就环境保护的设想还提出了制定适合厦门市特点的环境保护规划:一是要对工业污染、城市垃圾加强治理;二是要保护水资源及风景旅游资源,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率先提出“城市生态建设”理念。19904月,习近平调任福州市委书记。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后,作为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的福州要怎样发展?习近平指出:“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事业,在其发展进程中,许多重大问题要从长计议、慎于决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一个地方的建设,如果没有长远的规划,往往会导致建设过程中产生严重的失误,甚至留下永久的遗憾。”习近平亲自担任总指导,主持编制了被简称为“3820”工程的《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科学谋划福州3年、8年、20年发展蓝图,对福州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该战略设想明确“一定要做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指出要把福州建设成为“清洁、优美、舒适、安静,生态环境基本恢复到良性循环的沿海开放城市”,这是习近平首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正式规划生态环境问题。该战略设想运用大量篇幅把“环境保护”“城市管理”作为专题进行规划设计,提出大气、水、噪声、固废污染的防治措施和城市环境区划及标准,体现了习近平对生态建设的敏锐性和前瞻性,实现了规划先行、战略引导。

习近平关于城市生态建设在厦门、福州的重大理念和伟大实践,直到今天,仍然为我们做好城市规划、更好治理城市提供了重要启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就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要求统筹推进城市生态文明体系的建设,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把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实现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全面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关于城市规划,习近平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就城市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指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城市管理和服务状况是重要评判标准。”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多地出现特大暴雨灾害,尤其是720日前后河南省特别是郑州市突降特大暴雨,造成了300多人遇难,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难以挽回的损失。回顾近年来我国诸多大中城市发生城市内涝灾害,固然有自然灾害的因素,但也不能忽略城市发展模式、城市规划不科学等主观因素,这些主观因素是需要彻底、系统反思和深刻总结的历史经验教训。

(二)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城市“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201311月,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中,习近平指出:“我们要认识到,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20186月,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进一步明确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以系统思维、系统观念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不以工业文明思维机械式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克服九龙治水、条块分割的治理弊端,着力提升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的系统论、方法论。

1988年,时任厦门市副市长的习近平主持召开关于加强筼筜湖综合治理专题会议,会议明确建立综合治理机制,创造性地提出了“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筼筜湖治理的20字方针。这不仅为全面开展筼筜湖综合整治确立了原则和方向,拉开了城市河湖生态治理的序幕,更为厦门践行城市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蹚出了一条新路子。

19901991年,习近平在福州连续召开多次植树造林绿化会议,要求全市坚持“见缝插绿”和“成片种绿”相结合,确立了“抓重点、保基础、上水平、一体化”的福州绿化工作指导思想。这一指导思想为持续推动城市绿化升级、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动力。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2015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应坚持绿色发展,统筹推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建设,把握好生产、生活、生态的空间内在联系,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推进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应坚持和谐共生,统筹推进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区域统筹、综合治理,转变发展方式,遵循自然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理念的孕育及“生态扶贫”“生态脱贫”理念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性贡献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从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成功实施的伟大战略工程,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战略谋划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和决策执行能力。至关重要的是,标志着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农业大国主体农民的解放和农民消除贫困、战胜贫困,解决了中国社会几千年来的贫困难题。习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全面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战略理念,是新时代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法宝。这一理念从在福建孕育到在浙江正式提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关于中国农村、农业、农民,依靠自然原生态摆脱贫困、发家致富、减贫富民、乡村振兴的法宝,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人类扶贫、脱贫事业的重大贡献。

(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福建的早期孕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战略性理念,既是新时代统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指导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十九大首次将“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入大会报告,大会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明确指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这都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奠定了党的意志基石。20058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浙江省安吉县余村考察。历史上的余村原本是一片面积达6000多亩的山林,但因其含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在改革开放初期,村民们大肆挖矿山、建石灰窑、建水泥厂,盲目开山毁林,生态环境破坏极其严重。尽管村民们的腰包一时鼓了起来,但也承受着因环境污染带来的影响,生活生命质量和健康付出了巨大代价。习近平在这次考察中指出:“一定不要说再想着走老路,还是迷恋着过去的发展模式。下决心停掉一些矿山,这都是高明之举。我们过去讲,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正是在这次考察之后不久,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刊文,正式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新时代的余村,从“卖石头”、搞石头经济发展为“卖风景”和搞生态旅游,通过观光休闲旅游业、生态旅游业和竹林产业,从一个环境污染严重的村庄蜕变成国家旅游景区,走出了一条持续健康的绿色发展之路。

其实,习近平对于农村的良性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在更早之前就开始了。1997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在福建三明常口村调研时深刻指出,现在的青山绿水似乎看起来没有多少价值,但从长远看,是无价之宝,将来的价值无法估量。“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山区要画好山水画,做好山水田文章。”这是习近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福建的最早孕育。针对一些干部群众为追求经济效益而牺牲环境以换取一时发展的情况,他强调:“任何形式的开发利用都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进行,使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使经济社会在资源的永续利用中良性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但是,污染环境就没有道理,破坏生态和浪费资源的‘发展’就是歪道理。”20多年过去了,常口村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把守好青山绿水作为绿色发展重点,让生态红利落到村民口袋里。福建三明在发展中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不断地转化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这里的成功实践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从“绿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的常口村,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明确提出地的余村,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大战略理念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形成、发展与完善经历了自然历史的过程,彰显了习近平始终坚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观,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指明了“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这一重大的、历史性的战略理念和实践路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它表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尺度,也包括自然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增量。

(二)走出生态扶贫、生态脱贫、生态致富的新路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理念,指出精准要精在因地制宜,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类型施策,进而取得脱贫攻坚的胜利。这一清晰的扶贫思路得益于他早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生动实践。30多年前,习近平到闽东上任后,深入调研闽东九县及毗邻的浙南地区,用脚步丈量闽东的山容海纳,开启了探索闽东因地制宜的脱贫之路。

19886月,习近平赴任宁德地委书记。20世纪80年代末的宁德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基础设施极其薄弱。习近平带领闽东人民以践行“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的精神摆脱贫困,坚持“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的发展道路,提出“我们必须把振兴林业真正摆上闽东经济发展的战略位置,要有一种高度的自觉性和强烈的紧迫感。”面对闽东天然的林业优势,习近平提出:“要把林业发展放在闽东脱贫致富的战略地位当中”“闽东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山,兴旺在于林”。习近平认为,森林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功能,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正如他在《闽东的振兴在于“林”——试谈闽东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一文中所明确提出的“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三种效益”。良好的生态效益也可以转化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闽东地区精准定位自身的区位优势,依靠山、水、林、城、田、海层次丰富的自然条件,加大旅游开发力度,发展特色产业,打出了一系列的组合拳:“企业+农户+基地”。“吃山”的建起有机茶、名优果蔬、珍稀林木等现代农业基地,“靠海”的推广“种、养、加”的经济经营模式,从而构建起了“一县一业”的农业特色产业格局,助力完成闽东地区的脱贫攻坚战。与此同时,习近平战略性思考将森林的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起来,强调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的潜在价值。福鼎的赤溪村作为“中国扶贫第一村”,在整村搬迁之后探索稳得住的发展出路时,习近平提出:“抓山也能致富,把山管住,坚持十年、十五年、二十年,我们的山上就是‘银行’了。”这为赤溪发展指明了出路。此后,包括赤溪村在内的整个磻溪镇实行封山育林,赤溪因地制宜发展旅游特色优势产业。“山水经”也是“致富经”,生态好了,绿水青山转变为生态福利是水到渠成的事。

三、从“人水和谐”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福建的历史性创举

(一)习近平在福建长汀和木兰溪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启示

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推动了长汀水土流失治理、木兰溪防洪工程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取得了水生态文明建设和水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的宝贵经验,开创了人水和谐的新局面。福建长汀和木兰溪的水生态环境治理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是在水环境改善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水生态保护修复,注重“人水和谐”,是让群众拥有更多生态环境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鲜活范例。

长汀县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山光、水浊、田瘦、人穷”一度是当地的真实写照。严重的水土流失引起了福建历届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的重要节点上,习近平不断加大支持力度,多次作出重要批示和指示,指引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创造了奇迹。1999年和2000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先后两次专题考察、调研长汀水土治理工作。20002010年,长汀水土治理被列入福建省为民办实事项目,全省上下齐心协力,长汀生态环境取得了极大的改善。201112月和20121月,习近平连续两次对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节点上,进则全胜,不进则退,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要总结长汀经验,推动全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20123月,习近平在北京看望参加全国两会的福建代表团时再次嘱咐,要认真总结推广长汀治理水土流失的成功经验,加大治理力度、完善治理规划、掌握治理规律、创新治理举措,全面开展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和中小河流治理,一任接着一任,锲而不舍地抓下去,真正使八闽大地更加山清水秀。根据习近平的系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在多部门、多方面的配合与执行下,长汀持续推进水土治理、生态建设的工作,形成了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统筹施策的治理体系,水环境生态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从“火焰山”到“花果山”的巨大转变。由此形成的“长汀经验”也成为中国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可以说,长汀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探索与实践地。

亲自擘画推动治理木兰溪,根治木兰溪水患,也是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生动实践。生态环境的修复、治理和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木兰溪是福建省“五江一溪”重要河流之一,是莆田的“母亲河”。历史上莆田人民为治理木兰溪水患做了巨大努力,但始终无法根治水患。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期间,对木兰溪防洪问题高度重视。在19991月至20016月的两年半时间里,习近平直接关心关怀木兰溪治理工作10次,推动破解技术难题、资金难题和征迁难题。199910月至20002月不到4个月,习近平先后4次到木兰溪现场调研,提出了“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目标和“既要治理好水患,也要注重生态保护;既要实现水安全,也要实现综合治理”的总体要求。近些年来,莆田市一任接着一任干,始终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木兰溪治理坚持安全生态相结合、控源活水相结合、景观和文化相结合,从水上到陆上,从下游到上游,从干流到支流,开启了全流域、系统性治理的新征程。木兰溪从曾经的洪水肆虐到如今的安澜清波,见证了一座城市、一个流域的沧桑巨变,不但提升了蓄洪能力,更丰富了城市生态内涵。在习近平治理木兰溪重要理念的指导下,莆田市逐步实现从水安全到水生态、水经济的梯次推进,推动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

福建是全国森林资源最丰富、林业生态环境最好的省份之一。历史上相当一段时间,广大林农收益水平低,生产积极性不高,保护意识淡薄。一方面林木盗砍滥伐的现象普遍,另一方面没人愿意植树造林,山林生态资源破坏严重。大量的林地、林木资源“沉睡”大山,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广大林农守着青山却过着穷日子。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在于产权不清,林业生产力和农民生产积极性被严重压制。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林权制度,厘清责权利关系。

在这一背景下,习近平下决心推动林权制度改革。2001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大幕在福建武平捷文村率先拉开。根据“山要平均分、山要群众自己分”的原则,捷文村率先明晰山林产权,开始实施承包到户。这一创新做法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支持,但没有“合规性”依据。20024月,武平县委、县政府在没有其他地方性经验可供参考借鉴的情况下颁布了《关于深化集体林地林木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20026月,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专程到武平县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调研。在充分了解改革进展和成效后,他在现场就给予充分肯定和支持:“林改的方向是对的,关键是要脚踏实地向前推进,让老百姓真正受益。”同时他明确定调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这不仅是给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吃了一颗“定心丸”,更是明确了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受益权”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自此开始从武平走向福建全省。在习近平的推动和部署下,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快速推进。20028月,福建省在武平召开了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会议;2003年,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式在福建全面推行;2006年,中央领导开始深入福建等地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考察指导并指示,表明了中央层面对改革的认可;200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2009年,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召开,首次专门部署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武平林改创举,为党和国家最高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这场“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的改革,把林农个人利益与农村集体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兼顾合理利用与保护林地资源。201237日,已到中央任职的习近平,在看望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福建代表团代表时说:“我在福建工作时就着手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多年来,在全省干部群众不懈努力下,这项改革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习近平亲自抓起和亲自主导的福建林权制度改革以先行先试的巨大勇气、创新的思路,探索出一条产权明晰、经营主体明确、林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林农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的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了“国家得绿,林农得利”“百姓富和生态美”的统一。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早期探索,是地方经验上升为国家决策的成功典范。

四、从福建生态省建设到全国首个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省域层面最完整的实践与新时代福建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

(一)习近平亲自擘画福建生态省建设战略

世纪之交,福建发展面临转型阵痛,面对新的发展形势和资源环境制约,需要提出一条勇于改革创新的战略思路。2000年,习近平战略性地提出“生态省”建设思路,开始了福建最为系统、最大规模的环境保护行动。而他对“生态福建”建设的关注,要追溯到1996年,他任省委副书记,分管农业农村工作时。当时他提出:“保护生态环境,首先需要增强干部群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先从思想上引导。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赢得经济的一时发展。”2002年,习近平在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生态省战略目标。同年,福建成为全国首批生态省试点省份。2004年底,他亲自领导编制的《福建生态省建设总体规划纲要》获得原国家环保总局论证批准,福建成为全国首个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省份。《纲要》提出,要用20年的时间把福建建设成经济发达、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全面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省份。

20年来,福建历届省委、省政府沿着习近平亲自擘画的宏伟蓝图,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年接着一年干,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核心理念,生态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打造了“清新福建”品牌。2010年《福建生态功能区划》正式实施,2011年福建省政府发布《福建生态省建设“十二五”规划》。201411月,习近平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亲临福建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要互相协调互相促进。这一系列实践和重要讲话的指示批示,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关心和关注福建生态省建设的发展进程。

(二)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建20年来坚定不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领生态省建设的国家试验

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福建省深入实施生态省战略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福建省成为全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标志着福建生态省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意见》,福建被定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之一,率先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试验。

福建省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制度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和运用市场机制和行政手段,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之路。其主要措施有六点:一是健全国土开发保护制度,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制定出台《福建省级空间规划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特别是福建全省海洋生态红线划定为全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经验借鉴。二是全面推进环境权益交易,在福建全省所有工业排污企业中全面推行排污权交易。探索利用市场化机制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绿色金融创新发展,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率先对政策性银行、国有大中型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业绩评价,林业金融创新走在全国前列。三是全面建立与地方财力、受益程度、用水总量等因素挂钩,覆盖全省、统一规范的全流域市县横向补偿机制。流域生态补偿金按照水环境质量、森林生态、用水总量控制三类因素分配到流域各市、县,统筹用于流域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四是全面推行和完善河长制。以行政区为单位设立区域河长,由省市县乡四级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建立村级河道专管员制度,实行“县聘用、乡管理、村监督”机制。五是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生态司法制度。组建全国首个省级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局,探索整合分散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由一个部门统一行使所有权。六是建立生态文明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完善党政领导干部政绩差别化考核的机制,把绿色发展指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列为重点考核内容,使得党政干部的政绩观发生了改变。

五、结语

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就是传承弘扬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的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理念、重大实践的历程。习近平“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福建省情况紧密结合起来,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反复强调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在理论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福建的孕育和发展,蕴含了极其丰富且具首创性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省域层面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实践上,福建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新路,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在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走在了全国前列。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的一系列重大创新理念、生动实践和重要讲话精神,与新时代完整完全意义上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脉相承。从实践中萌发并不断丰富发展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关于“什么是生态文明,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必将在人类生态文明建设史上作出更大的中国贡献。

〔作者黄承梁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理论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黄茂兴系中国(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执行院长,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wx_single&art_id=17630272126640064005&ptype=-1&item_id=1763027212664006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