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傅修海:生态文明 海洋文学写作的新境界

发布时间:2024-01-15浏览次数:74

生态文明:海洋文学写作的新境界

(来源:福建日报  2024-01-13  07  武夷山下)

傅修海

海洋是流动的世界,是开阔的世界,是深广的世界。海洋文化是活态的文化,是生态的文化,自然也是包容的文化。中华文化素来有着包容更生的传统,不仅拥有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海洋文化,也有着勇于探索、崇尚和谐的海洋精神,中华海洋文明不仅是中华原生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与中华农业文明相辅相成。

海洋文化是所有濒海国家、岛屿国家开发利用海洋进程中产生的历史性文化事象。海洋文学不过是海洋文化中的一部分,它的本质就是人类在海洋书写中所展示的对于世界体系的理解、对于人类文明自身的审视与思考,对于人类美好生活本身的当下理解和未来畅想。尽管对于什么是海洋文学,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明确而清晰的界定,但对于海洋文学的题材性、类型化的认知则是共同的。可见,海洋文学理解的滞后和狭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于海洋的认识、理解和想象,还停留在前现代和现代时期,还停留在对人类早期文明的怀念、对工业文明时期的爱恨交织阶段。至如今,立足当下,在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与未来的参照下,在生态文明已经成为世界大势的情境之下,重新思考新的海洋文化视野下的海洋文学,无疑应该有着不一样的书写和叙事境界。

作家张炜认为,现代写作者已经无法回避海洋这个大角色,它和文学史悠久的荒野书写可以作对应的理解,应该从作品和作家的格局与气度这个意义上考察海洋和文学的关系,因为杰出的作家几乎无一例外地拥有大海般的浩渺。也就是说,海洋文学不仅是文学题材、作品内容问题,更是文学家的文学视野和理念问题,更是现代世界观、宇宙观和新的人类文明视野的确立的表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家不仅要有故土之思,也要有水土之思,不仅要有陆地世界的跋涉探索,也要有海洋水世界的搏击远航,不仅要有人类本质力量现实化的勇敢无畏与自信的肯定理解,也要有万物共生、和谐相生的生态智慧与开阔共情。

由此可见,海洋文学的新境界,首先要求的是海洋文学书写者悦纳海洋、放眼生态文明的“心”境界,即应该要有新时代的海洋观。海洋文学的作者对海洋的认知,既要在人类开拓史角度上,继续抱有对海洋的亲切和敬畏(包括无畏)的理解,也要站在人类生态文明的高度上,确立陆地与海洋多元和谐共处、悦纳异己式的辩证依存理念。陆地固然是人类的皈依,然而海洋从来也是人类的家园。海洋文学关注海洋的根本目的,海洋文学书写的基本旨趣,不应该停留在彼此斗争与互相征服,而归根结底是人类对于美好生活的与时俱进的向往,是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回归到生态文明的理念明晰与幸福畅想。所谓反者道之动。正如张炜所言,我们要打破执着于陆地思维的狭隘、干燥、扭曲,海洋文学需要更高更远的海洋精神。在这个意义上讲,“大地文学”和“海洋文学”是相通而不是对立的。

海洋文学的新境界,更坚实的生长点,当然是始终来自海洋文学书写者对海洋的一往情深。文学对海洋的守望与畅想由来已久,远自《山海经》《奥德赛》以来,无数文学作品和文人学士都在执着地书写着海洋。其中佳作连连,不乏神秘之思,但更多的,是以此表达人类对自我力量确证的奋进与不屈的梦想。譬如新近出版的李师江的《丝路古船》,就是在这一悠久传统的大背景下,通过摹写海洋与陆地之间的矛盾关系,在二元对立的左右为难中,体现出长期以来非常普遍、浓烈的海洋情结与坚定的现代海洋立场。当然,他的《黄金海岸》也是海洋文学书写的另一部重要作品,甚至被石华鹏评价为“野心之作”,认为其“小说时间跨度大,人物众多,具有史诗的架构和品相。汹涌的时间之海与飘摇的个体命运成为小说的叙事之根”。

当然,对海洋更为深情的吟哦,纵观文学史古今,往往更频密地呈现在诗歌写作当中。而以诗歌形式表现出来的海洋文学,更可谓海洋文学中最引人瞩目的一部分。谈到海洋诗,相关的文学书写可谓灿若群星。就当下而言,闽东诗群(汤养宗、叶玉琳、谢宜兴、刘伟雄等)放观全国都显耀眼。他们对大海的不倦书写近年来引起了人们对海洋文学、海洋诗歌的特别关注。闽东诗人们在海边扎根生长,与大海朝夕相处,海风吹与海浪涌是日常也是人生,海水是他们的生命之水也是记忆之根。海洋不仅与他们的身体激荡,也与他们的诗歌相互回响,流溢出来是诗,更是生命的回声。是“从大海的身体里走出来的诗人”,这大概是因为他们追问、探寻、描述海洋的本质,用诗歌与海洋互证来追寻诗的本质,进而叩问海洋的精髓。

当下海洋文学的新境界,根本上仍是奠基于人们对生态文明之上的新时代的认知。随着海洋在国家战略上的地位不断提升,海洋文学作为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响应“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号召、提升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弘扬中华优秀海洋传统文化的需要,更是推进国人海洋文化和海洋意识研究,提升我国海洋文化软实力,构筑新时代人类生态文明梦想的需要。因此,海洋文学既要有独特的语言、人物、题材来建构海洋文学叙事,也要以新时代生态文明的视野来生成全新的民族海洋意识和文明体察,进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构建有中国特色的“蓝色诗学”话语体系。

一言以蔽之,未来可期的海洋文学写作不仅要赋予海上丝绸之路以新的内涵,也要让中国海洋文学叙事进入生态文明向往的新境界。

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401/13/content_335971.html

 注:作者系我校文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