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方略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 2024-01-10)
苏弘戬、傅慧芳(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重要议题,其核心是推进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立足新时代乡村治理实践,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范式,理解与把握三者之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科学认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意蕴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抓手,在新时代乡村治理视阈下,教育事业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基础,科技事业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力量,人才事业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战略支撑。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战略范式顺应乡村治理逻辑规律。从本质上讲,新时代乡村治理以推进治理现代化、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构建新型治理共同体为目标导向,以坚持和加强党对乡村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为总体原则,在实践逻辑中体现为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充分发挥教育事业、科技事业、人才事业对乡村治理的支撑作用,蕴含“教育、科技、人才”整体建构的思想。
教育为基础、科技为动力、人才为主体的“三角顶立”结构助力创新优化乡村治理体系。从功能属性上看,乡村教育是培养乡村人才、创新乡村科技的社会活动;乡村科技是推动乡村教育发展、赋能乡村人才队伍的先进力量;乡村人才是联结乡村教育和科技的载体,三者在乡村治理中的功能属性能够助力重塑乡村治理的工作侧重和战略布局。从作用关系上看,“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存在耦合联动、整体互促的发展关系,乡村教育为乡村科技发展、乡村人才梯队建设筑牢基础,乡村科研成果反哺乡村教育和人才的发展,乡村人才引领乡村教育和科技创新,三者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关系能够持续增强乡村治理体系的内在动力和活力,助力构建要素完备、功能齐全、效力明显的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
教育促进科技人才发展、科技反哺教育人才进步、人才为教育科技提供支撑的“循环互促”结构为全面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创造了发展条件。在新时代乡村治理进程中,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基本元素“三位一体”统筹部署,一是打破乡村治理中就教育论教育、就科技论科技、就人才论人才的固有藩篱;二是在“教育、科技、人才”的发展中遵循特征、发扬特色;三是促进形成“三位一体”全面和均衡发展的良好氛围,扭转“单一产业理念”的思维导向。因此,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建构,有利于促进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在乡村治理中落细落实、相互联系、协同发展。这样做可以持续完善乡村科技创新体系、加快乡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新时代乡村发展注入理念和政策活力,引入教育资源、科创平台、人才力量,调配和发挥产业优势,为乡村治理现代化创设发展条件。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实挑战
当前,在部分乡村地区,仍然存在产业结构单一、集体经济淡薄、公共服务落后等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乡村教育和乡村科技的基础条件薄弱,存在资源分布的结构化、区域化差异。与此同时,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供需不当、总量不足、流失严重等问题依然是制约乡村发展的关键因素,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面临现实挑战。
乡村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仍较为突出。一是乡村产业结构相对简单。我国传统乡村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次之,第三产业较弱。乡村主要经济来源简单,产业发展受气候条件、自然灾害的影响大,且乡村产业对应的市场小,产品销售途径有限,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二是乡村集体经济普遍较弱。部分乡村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乡村集体经济普遍较弱,集约型产业发展观念欠缺,经营性资产相对较少,资源利用效能偏低,内生增长动能不足,基层治理可用财力相对匮乏。三是乡村公共服务体系仍有短板。部分地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短板,公共服务、公共设施、社会保障等体系仍不完整,与广大乡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存在一定差距。
乡村教育薄弱和人才短缺问题并存。一方面,乡村教育条件弱化、教育资源紧缺。由于常年在乡人口数量的减少,部分乡村学校向城区撤并,乡村教育资源流失,乡村师资队伍和生源质量相对降低,乡村教育基础条件薄弱、发展不均衡、内涵不足等问题显著。同时,由于乡村教育主体的缺失,部分乡村缺乏对教育事业的政策制订、财政投入,在治理中容易缺乏“引进教育”“创设平台”“共建基地”的理念和做法,乡村地区逐渐沦为“教育孤岛”。另一方面,乡村人才梯队不健全、人才力量薄弱。当前,随着乡村治理和公共服务的重心下移、资源下沉,乡村治理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然而,部分乡村老龄化、空心化趋势加剧,由于年龄的限制和文化素质的参差不齐,绝大多数的常年在乡群众难以承担乡村治理重任,乡村治理人才极度匮乏。同时,部分乡村地区人才政策淡薄,缺乏主动发掘“存量”人才和“引进”增量人才的能力,导致乡村治理人才总量不足,逐渐沦为“人才空池”。
乡村科技创新和科技赋能水平存在短板。一是乡村科技创新平台缺失。乡村农业项目周期长,资金需要量大,但其获取资金的渠道较为单一、获取资金的数量相对较少,乡村科技创新激励措施不足,乡村地区主动引入和搭建乡村科技创新平台的意识淡薄。二是乡村科技创新体系不完整。部分乡村没有形成完整的科技创新链路,乡村科技创新更多依靠于“等、靠、要”,自主创新能力缺失,且缺乏科技创新政策的扶持,缺乏科技创新人才梯队,科技创新体系不完整。三是乡村科技创新供求失衡。部分乡村地区缺乏将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的专业人才,再加上有关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尚未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部分产业科技创新投入和产出不成正比,无法通过科技创新驱动带动相关产业增值发展。四是乡村产业科技赋能欠佳。截至2022年底,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1.9%,与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网络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乡村治理无法实现科技化、信息化全覆盖,部分乡村不能充分借助物联网、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带动产业发展,存在“数字鸿沟”苗头倾向,制约乡村产业科技赋能。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进路
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既在本质属性上有着密切联系,又在实践中结成一体化的发展关系;既在理论逻辑的“上位系统”中形成良性互动,又在实践逻辑的“下位系统”中形成一体衔接。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正确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衔接、一体化部署、一体化推进的实践逻辑。
聚焦教育基础性作用,“三位一体”促进教育优先发展。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应当聚焦乡村教育的基础性、条件性、优先性作用,以坚持乡村教育在各项工作中优先发展为核心要义,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基本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动和执行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法规。一是整合教育基础资源,下好教育优先的“先手棋”。二是优化教育人才队伍,夯实教育发展的“基本盘”。三是创新教育科技平台,打好教育创新的“主动仗”。把数字资源的静态优势转化为乡村教育改革的强大动能,以此支撑引领乡村教育现代化,走好乡村教育优先发展之路。
聚焦人才主体性支撑,“三位一体”强化乡村人才驱动。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应当聚焦人才的主体性支撑,以实施人才引领驱动为主要目标,聚焦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在乡村地区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一是创新本土人才培养机制。二是完善专业人才引进机制。三是健全人才激励评价机制。推动建立差异化的人才评价机制,形成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的发展环境,走好乡村人才引领驱动之路。
聚焦科技动力源构建,“三位一体”激发乡村科技创新。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中,应当聚焦科技的动力源助推,以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中力量打造农业科研创新高地,实现乡村产业的引领性科技攻关。一是强化乡村科技创新平台。二是完善乡村科技创新体系。三是突出乡村科技创新驱动。在此过程中形成创新活力迸发、创新源泉充分涌流的乡村科研创新生态,走好乡村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本文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础理论研究”(22VRC108)阶段性成果】
https://theory.gmw.cn/2024-01/10/content_370810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