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报】林建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观的三维阐释

发布时间:2022-03-03浏览次数:255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观的三维阐释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03-02

林建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观,为新时代我国文艺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观既坚守文艺“以人民为中心”根本立场,又反映了新时代文艺工作的现实诉求。充分认识和科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观,不仅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而且对于当代中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有着深刻指导意义。

价值维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核心,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近些年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的核心思想之一。从文艺工作的特质可以看出,文艺不仅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社会文化影响力,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源泉之一。因此,明确新时期文艺工作的发展方向,直接影响到社会风尚及“两个一百年”伟大奋斗目标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清晰阐明了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方向。纵观世界文艺发展历程,人民是社会发展变革的关键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前进的主体。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诉求是社会主义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也是新时代文艺作品的创作源泉。马克思认为,“人民历来就是什么样的作者够资格’和什么样的作者‘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列宁同样认为,艺术属于人民。它必须为群众所了解和爱好”。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进步,群众需求日趋多元复杂化,人民与艺术的关系也亟须重新界定。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可见,新时代文艺工作必须扎根于人民生活,以人民为中心,讲人民的故事,以生动丰富的想象展示出新时期人民大众的情感和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独特力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还必须用正确的价值观滋养人民。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思想体系之中,以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展示价值,启迪人生,引导广大民众明辨是非,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广大民众的精神诉求,进而外化为人民的自觉行动,真正达到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也是新时代中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因此,借助艺术形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创造活动之中,有助于全方位深入展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观的基本特征。

历史维度:始终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

继承和发展是文艺演变发展的重要规律,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观一直秉承的文艺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不仅注重文艺的历史传承性,同时也倡导文艺创作的发展创新,注重把两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文艺繁荣事业之中。从历史发展的维度来看,文艺的继承是文艺创新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文艺发展创新的本质是对传统文化继承乃至守成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同时又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进行了原创性发展及革命性拓展。

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针对新时代的文化建设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本来,吸取外来,面向未来”。“不忘本来”即是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才能保持住中华文化基因。一方面,应科学理性地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原则,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合理融入当代先进文化体系之中,应坚守中华文化的价值理念,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文艺创新是一种延续民族文明血脉、发扬民族精神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文艺的生命。文艺创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同创新能力不足很有关系。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要把创新精神贯穿创作生产全过程。一是创新的方式是多维的,不仅仅是形式、技术或者题材方面的创新,更关键的是内容的创新,是精神的升华,通过深刻领悟时代精神,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进而振奋中华民族精神。二是注重立体、全面的创新方式。当前,各种新技术催生了各种新型文化产品,包括网络文艺、数字文化甚至虚拟文艺等各种文艺生态,从而对我国文艺整体范式、技巧产生了深远影响。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应倡导注重“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实现“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三是摒弃浮躁的创新心态。针对单纯地追求形式上“标新立异”的劣质文化产品、文艺经典严重缺乏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事文艺工作应“远离浮躁、不求功利”,要提高艺术定力,重塑创新心态,坚守原创初心。

实践维度: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近些年,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一些资本出于追逐利润的诉求进入文艺市场,将文艺作品当作其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影响了文艺作品的评价标准和创作动力,造成文艺创作有数量没质量、有“高原”没“高峰”的状态。

如何最大限度发挥文艺传播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杜绝社会出现唯市场的、低俗、庸俗、媚俗的文艺作品,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和焦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围绕文艺与市场、社会的关系进行深刻阐述,强调“不让廉价的笑声、无底线的娱乐、无节操的垃圾淹没我们的生活”。文艺“唯市场”论最终只会让文艺成为金钱的奴隶,只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从而让中国文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要“正确把握艺术个性和社会道德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严肃认真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

文艺发展既要遵循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又要充分尊重文艺发展规律,有序引导文艺从业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和价值观。文艺批评需要正确对待资本合理进入文艺市场,需要正确发挥市场在文艺中的作用,要合理设置文艺批评准则。文艺作品的质量是由其艺术性及思想性来决定的。文艺理论研究者应从文艺作品的社会效益及其思想性等方面去引导人们,提升广大民众的文化素养和文艺鉴别力。

(本文系福建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研究”(FJ2018MGCA01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