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林泽欣:郁达夫游闽诗词中的福州风情

发布时间:2024-02-20浏览次数:63

郁达夫游闽诗词中的福州风情

来源:福建日报  2024-02-20   10版  理论周刊·读书

林泽欣

以小说、散文闻名的现代知名作家郁达夫,在诗词创作上亦成绩斐然,毕生写就约600首旧体诗。郭沫若曾评价道:“他的旧体诗比他的新小说更好……他的旧体诗词颇耐人寻味。”

19362月,郁达夫受时任福建省主席的陈仪邀请再赴福州,受聘为省政府参议,旋即展开了他两年之久的榕城生涯。在福州期间,郁达夫作旧体诗词十数首,或感慨山水游乐之妙,或咏怀古今家国之态,描摹盛景、广采典故,对福州炽热浓烈的情感已跃然纸上。

郁达夫一生曾三赴福州,首次是在1926年乘船北上时于福州避风逗留,仅短短两日间,他游历马尾船坞、仓前和屏山三处,“一切印象,亦活泼令人生爱”。在屏山上,郁达夫感慨:“北望望海楼,西望寺楼钟塔,大有河山依旧,人事全非之感。”时隔十年,郁达夫再至福州,此行却为赴任而非游历。幸有朋友、同乡等在旁帮衬,与其会面、同游者颇多,可谓高朋满座,一度“会客多至百人以上”。也正是在本次赴福州生活的两年间,郁达夫饱览福州风情景致,寄诗文以抒怀。

1936213日,孙问西、陈觉民与郁达夫一道至洪山桥义兴楼品梅鱼。孙问西与郁达夫同为浙江富阳人,将其称为“擅长旧体诗的新文学家”,又引荐爱好诗文的同事陈觉民与郁结识。宴罢,郁达夫作即兴诗一首:“今年又作八闽游,马足车轮蚱蜢舟。犹有梅鱼供一醉,不须着句赋乡愁。”重回左海之地,佳肴胜美酒般使人沉醉,也让人无须赋新词说思乡愁怨,足见郁达夫对福州生活的满足与憧憬。

与佳肴一道让郁达夫沉醉的,还有福州令人称奇的风光。两年间,郁达夫遍历鼓山、鼓岭、白云洞等自然名胜,并用诗歌加以记叙,毫不掩饰对福州秀逸景色的称赞。他刚到福州时,下榻在万寿桥靠近南台岛一侧的四层洋房(一说住于台江青年会),写下了“我住大桥头,窗对涌泉寺。日夕望遥峰,苦乏双飞翅”的诗句。涌泉寺系福州鼓山上著名的古寺,享誉八闽,可上溯至唐末五代时期。214日至15日,郁达夫应其同学、时任闽侯县县长的陈世鸿之邀,夜游鼓山并下榻于此。虽是受邀,但郁达夫之心切已然昭彰,于诗中不难读出他对鼓山之行的热忱。

“白云拂面寒,海风松下恣”,鼓山清幽淡雅,云山雾绕的气氛使郁达夫着迷。在这山中,抛却一时世间烦恼,一切归于静谧,古代名士归隐山林的画面犹在眼前。而在鼓山高处远眺闽江浩荡,“凭高极目穷千里,一派闽江气象雄”,在品味胜景的同时,亦使胸襟旷达,这便是福州风情的动人魅力。

郁达夫善用典,他将福州风光中的人文景观纳入诗中,使之相映成趣。于鼓山夜宿时,郁达夫写下“借住赞公房,一洗劳生悴”的诗句。赞公代指僧人,原是唐代僧侣之名,且与杜甫交好,由是刻画出作者在涌泉寺夜宿时的平和心情。

在游西禅寺时,郁达夫“鹓雏腐鼠漫相猜”诗句化用自《庄子·秋水》典故,借此引出“陈紫方红供大嚼,此行真为荔枝来”,即一行人赴西禅寺品荔枝而别无他求之意。

除用名典外,郁达夫也很善于将游览时所见所闻之典入诗。其《下鼓山回望》写道:“夜宿涌泉云雾窟,朝登朱子读书台。怪他活泼源头水,一喝千年竟不回。”于涌泉寺夜宿时,郁达夫亦闻鼓山的其他传说故事,并将“朱子读书台”和“喝水岩”之典故融于诗中。相传鼓山灵源洞内曾有汩汩泉水,五代时期高僧神晏为闽王讲经时,水声喧闹使人不悦。神晏大声呵斥,泉水便向东逆流,灵源洞内自此干涸。今人涉及此典故,或认为“胜景不在一泉”,无水亦佳,或认为多有遗憾。郁达夫此诗为传世的典故平添了几分谐趣。

闽剧是福州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郁达夫在福州期间重要的文娱活动之一。他曾题《观郑奕奏演〈秦香莲〉》(二首)称赞闽剧演员郑奕奏演技精妙绝伦:“不待题诗费评章,艺人才学自芬芳。”祖籍浙江的郁达夫对福州方言并不熟稔,他对闽地地方剧种如此关心,足见其对福州传统文化之重视与喜爱。

在于山戚公祠,郁达夫曾两度题诗,借抗倭英雄戚继光之威名,以表自身对外敌入侵、国破家亡之忧思。1936年春《于山戚公祠题壁》有言:“举世尽闻不抵抗,输他少保姓名扬。四百年来陵谷变,而今麦饼尚称光。”在“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以不抵抗政策对待日寇入侵,广袤的东北地区沦入敌手。郁达夫此诗旨在回望戚继光的功业,以唤醒人们抵抗日寇的精神。

一年后即1937年,他再度造访戚公祠,作《游于山戚公祠》一诗,在纪念戚继光的同时,亦表达对亡国灭种风险蔓延的担忧。“于山岭上戚公祠,浩气仍然溢两仪。但使南疆猛将在,不教倭寇渡江涯。”作者仿王昌龄《出塞》中名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以期在抗日战争中涌现出如戚继光般的英雄人物,能救亡图存、力挽狂澜,拯救祖国于危难之间。

在此民族存亡的危急之秋,郁达夫以诗致福州文界同仁,以期能重视气节,为国家存续尽绵薄之力。“闽中风雅赖扶持,气节应为弱者师”,郁达夫将文章教化视为维持气节的途径,并对福州的正气传承有着积极的期许。“万一国亡家破后,对花洒泪岂成诗”,若山河破碎,国之不国,文人再懊悔皆无甚必要,只需坚持眼前的抗敌事业才是必由之路。蔡圣焜曾撰文回忆:“福州文人与社会上层人物以及年轻的进步文艺工作者,均以能与达夫先生结交为荣,而达夫先生亦是好客,来者不拒,故交游甚广。”郁达夫将自身倡导的救国精神播撒在福州政界和文艺界,激励同仁将其薪火相传延续不断。

郁达夫在福州期间的诗词创作,饱含对福州的浓郁感情和热切盼望,体现他与福州这座城市难以割舍的血脉情结。清幽深远的鼓山,气势磅礴的闽江,催人奋起的戚公祠,郁达夫在福州的足迹仍依稀可见。从自然风光到人文景观,郁达夫将热望播撒在福州的每一寸土地上,字里行间满溢作家对这座城市的喜爱与殷殷期盼。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402/20/content_343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