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审知的海洋开拓精神
(来源:福建日报 2024-03-19 12版 理论周刊·文史)
李永 葛宁
历代闽地政权,可谓“三面环山一面向海”,唯有“向海而生”,方能在强敌四伺的纷乱世道中求得生存,在“闽地狭,国用不足”的物质条件下寻得发展。王审知作为唐末五代时期闽地的重要统治者,入闽后也继承并发扬了这一精神。
从唐昭宗光化元年(898年)担任威武军节度使算起,至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年)去世,王审知统治福建达28年之久。其间,他坚持向中原政权进贡,历经李唐、后梁、后唐三朝更迭而不辍。这表明王审知具有高超的政治智慧,能够保持清醒、理智、务实的政治头脑。
若按传统路线,福建地区向中原进贡,多取道浙西衢州(今浙江衢州)、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然后向西北入饶州(今江西鄱阳县),从池州(今安徽池州)一带过长江后,再沿舒州(今安徽潜山)、庐州(今安徽合肥)、寿州(今安徽寿县)一线过淮。但五代时期江淮地区被吴国的杨行密控制,杨行密与朱温交恶,导致这条沟通南北的陆路交通被切断。当时中原政权如果派遣使节到福建、浙江,必须借道湖南、湖北以及广西的荆、襄、潭、桂等州,先进入广东,然后再沿海路北上。
陆路交通的断绝并没有拦住王审知北上进贡的步伐。他开辟了一条从福州出发,途经温州、台州、明州(今浙江宁波),直抵山东登、莱等港的海上进贡之路。这条海路风大浪险,且沿途多浅滩,福建的尖底船极易搁浅断裂,加上福建船员对这段航线比较陌生,缺乏相关海域航行经验,所以极易发生事故,“漂没者十四五”。
即便如此,王审知仍然不计代价地继续探航。这条海路不仅确保了福建贡品的北上,而且关系到王审知统治权威的合法性,进而关系到他统治地位的稳固。这一海路的打通,也对后世闽国政权存亡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晋时期,南唐进军福州城下,围城达数月之久,吴越发水军自海道救福州,便是在白虾浦一带(今解放大桥至中平路一带的闽江沿岸)登陆,和闽军里应外合解救了围城之急。可以说王审知开辟的海上进贡之路实为闽地政权安身立命的“生命线”,体现了王审知劈海求存的务实执政理念。
王审知对海洋的开拓利用,还体现在对对外贸易航线的开辟与维护之上。在此方面,最为著名的事件便是甘棠港的开辟。甘棠港的地理位置,目前尚无定论,但学界对该港的开辟目的却并无争议,均认为王审知是为了招徕蛮夷商贾,也就是发展海外贸易。王审知还设置了榷货务,由他的老乡张睦掌管。张睦积极招引外来商人,和善对待来闽贸易的蛮夷商贾,确定合理的税收额度,确保对外贸易的和平发展环境。为了让沿海而来的外来商人顺利到达福州城下,王审知还疏浚福州城周围的河道,修筑南面诸城门、水门以沟通江海,外来商船可以直抵福州城下,实现了“卸帆入舟”“蛮舶放椿,且次江岸”的便利效果。为了保障航线的稳定,防止海盗劫掠商人,王审知还注重修船练兵,打造了一支战舰多达千艘的海洋护卫队。
以上的做法都是为了招引外资,是在请进来。请进来之外,王审知还重视走出去。王审知侄子、泉州刺史王延彬在此方面功绩颇多,每次派出的商船均能化险为夷,顺利返航,所以被人称为“招宝侍郎”(相当于活的财神爷)。非唯福建官府,闽地的海商也沿着王审知开辟的航线,把本土所产的陶器、铁器等物资销往海外,并带回金贝等异域物产,从中获取丰厚的利润。
这条航线对之后福建的海外贸易产生了深远影响。不管是宋元时期泉州崛起为东方第一大港,还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繁荣,均不可忽视王审知开探之功。由此言之,王审知可谓“海丝”先行者。
王审知所开之海路,可分为南北两线,如果说北上航线主要是为了寻求政治立足,那么南下航线则凸显了求富与图强的意图。王审知重视海外贸易、向海图强,是因为统治之初,百业待兴,城市建设、百官俸禄、军队给养等均需要大额财政开支。但基于“闽地狭,国用不足”的客观条件,商舟之税,尤其是利润丰厚的外贸税收,便成为王审知在民不加赋的前提下,有效扩展财源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闽地在王氏治下,既实现了“国用日以富饶”的目标,又通过采取与民休息,采取轻徭薄赋之政,“敛不加暴”,收到了“公私富实”之效。
王审知的开拓精神,得到了海洋丰馈的回报。
首先,大量的外来商船浮海而至。来自印尼、印度、新罗等地的商人沿海入江,在福州城外卸帆泊船,随之而来的便是可观的外贸收入,很好地弥补了府用的不足,解决了经费紧张问题。王审知去世时,福建已经出现了仓庾丰盈、帑藏殷实的富裕状态。
其次,大量的异域珍宝输入福建。根据史料记载,王审知进贡给中原政权的物品中,有大量的象牙、犀珠、香药、玳瑁、琉璃等。这些多为外来物品,很有可能是异域商人通过海路贩运而来。王审知墓中发掘出了玻璃碗的碎片,这是目前发现的福建最早的玻璃碗。这种玻璃制品也非本土所产,当是通过海外贸易流入福建。
再次,福建地区成为域外诸蕃和中原地区重要的往来枢纽,前来朝贡者络绎不绝。以三佛齐、新罗为代表的域外政权,纷纷向福建派遣使者朝贡。三佛齐的使者还从福建中转,前往中原政权朝贡。越南占城国的国相金氏婆罗,曾在福州凤池西乡崇贤里的龙德外汤院沐浴温泉以治疗皮肤病。
航路的开辟也促进了福建和海外佛教文化的交流,王审知曾整理收藏佛经于寿山,为佛界一时盛事,以至佛齐诸国纷纷派遣使者渡海前来道贺。唐哀帝天祐三年(906年)天竺僧人声明三藏曾来福州辩经求法,王审知在开元寺为其开设无遮法会;后梁天平元年(907年)泉州僧人智宣游天竺诸国,向朱梁进奉辟支佛骨及梵夹经律。由于唐中后期以来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隔,智宣、声明三藏便极有可能亦是通过海路航线往来于闽地与天竺之间。后唐天成三年(928年)新罗僧人洪庆还曾从福州乘船出海,将一部写本《大藏经》带回朝鲜半岛。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
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403/19/content_350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