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强化”构建育人大格局
——福建师范大学协同推进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24-3-18 8版 教改风采)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是福建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联盟牵头单位,同时也是国家教育部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福建)牵头单位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福建师范大学-福建)。近年来,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办好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充分发挥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领头雁”和“排头兵”作用,全力打造“共学、共研、共训、共建”的大格局,推动福建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协同推进、共同发展。
福建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聘书颁授仪式
强化系统设计
搭建一体化建设大平台
学校党委把思政课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实,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增强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坚持系统布局、创新设计,逐步形成多层次、全链条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工作格局。
一是建立专家指导组联席会议制度。作为福建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专家指导组组长单位,学校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全省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组织实施和业务指导。学校党委书记兼任专家指导组组长,指导协调推动相关工作,通过建立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专家指导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研究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广泛凝聚全省大中小学的智慧力量。先后举办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研讨会、福建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调研座谈会、福建省协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一体化建设研讨会等,强化服务引领,推动跨地区、跨学段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落地生效。
二是强化教学平台辐射引领作用。学院拥有国家教育部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福建)、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等高层次平台。借助平台优势,发挥全省思政课建设的龙头作用,积极推进福建省高校“1+N+X”马克思主义学院领航计划机制,按照包课、包校、包片、包区域的原则,以名师名家引领示范,以“金课”好课启智润心,搭建“集体备课、教学研究、资源开发、师资培训、实践研学”一体的高端平台,推动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纵向有序衔接、横向有效贯通。
三是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师资培训。有一流师资,才能有一流的教学效果。学院紧紧抓住思政课教师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提升这个关键点,依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福建师范大学),统筹做好福建省大中小学专职思政课教师岗前培训、骨干培训、专题培训等,举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道德与法治)省级培训班、高中强师计划专项培训班(政治学科)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思政课教师培训,致力于推动形成一支思想正、业务精、能力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强化协同机制
推进一体化教研大联学
长期以来,学院注重加强校际协同、学段协同、区域协同,打破学段区域壁垒,着力推进一体化教研大联学。
一是开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集体备课活动。为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有效衔接,学院搭建跨空间、跨区域和跨学科的联动式备课机制,通过共商共研共建提升思政课实效。先后承办本硕博一体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研讨会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思政课集体备课会、福建省“云上大练兵”系列备赛磨课直播活动等专题集备会;举办“以文化人·数智赋能——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展示与研讨会”,不同学段思政课教师同台展示,充分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强化数智赋能文化传承创新,多家主流媒体予以报道。
二是联合开展思政课教学一体化教研活动。通过设计“同课异构”“同题异构”主题示范教学、思政课教师交流等形式,进一步强化思政课教师的一体化意识、培育一体化教学素养、提升一体化教学能力。与福州市鼓楼区、长乐区、于山片区共建思政德育共同体,并与闽侯县第一中学、福州金山中学等17所中小学共建教学实践基地,聚焦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材体系一体化,深入开展同课异构、示范教学展示、思政课教改经验推广等教研活动。
三是以项目驱动推进思政课教研能力提升。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使命任务不同,但贯穿始终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学院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与中小学在教研方面的交流合作,以项目推动不同学段培养内容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学院与中学思政课教师合作申报的案例《深度学习视域下“创新改变生活”教学设计的优化》被中国专业学位案例中心采纳;学院教师牵头申报的“福建省新高考政治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研究”“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思想政治试题命制研究”等多个项目获批省级教改项目。
“以文化人·数智赋能——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展示与研讨会”
强化共建共享
建强一体化思政教学大资源
主动开放共享高水平思政教学资源,以数字技术搭建资源共享大平台,促进教育资源在不同学段的共享和流动,带头推动各方面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一是加强一流课程在线开放。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近年来,学校、学院加大投入,组织力量打造一批一流思政课程,共有3门思政课入选国家一流课程,2门课程获批国家思政示范课程,2个教学案例入选国家课程思政示范案例,7门课程入选福建省高校在线教育联盟共享课程开课计划,促进在线优质课程开放共享。
二是加强思政“金课”示范推广。近年来,学院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有效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10门课程入选深入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示范“金课”,近4年共有49门课程获评福建省高校“讲好中国故事·上好思政课程”示范课,促进兄弟院校思政课程建设交流。
三是加强数字化“大思政”资源建设。学院充分利用技术手段,牵头成立全国数字马院联盟,聚合海量数字资源,远程协同备课、直播、说课,向思政课教师提供包括教案、课件、讲义、案例等在内的优质教学资源。引入网络集体备课平台、虚拟教研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平台,通过云端共享、云传播等形式,促成平台对接、资源链接、数字共享。获批福建省首批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大思政”数智化实验室、福建省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教学体验中心、福建省首批虚拟教研室,开设“古田军魂”国家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充分运用数智化信息技术,打造有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吸引力的思政“金课”。
强化福建特色
打造一体化实践育人大课堂
把实践育人作为贯彻落实“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重要抓手,着力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在广阔天地中感悟思想伟力,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一是凝练精品主题实践路线。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也是革命老区,又是改革开放的示范省,学院充分发挥福建多区叠加优势,着力构建“金色思想、红色文化、绿色生态、蓝色海丝”四大精品实践主题,系统开发“金红绿蓝”福建社会实践特色路线,深入开展“探源历史文明聚合 赓续两岸文化促融合”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有“知”有“味”的行走的“大思政课”。
二是创新社会实践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照本宣科,需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回应社会关切与时代之问,实现课堂建设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学院领衔“行见八闽”大思政研学实践圈北部片区建设,推动教育主体、教育资源、教育要素、教育平台同向汇聚,形成校地联动、资源互融、育人共促的“大思政课”教育新生态,让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场景、融入实践、融入成长。同时,建设“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大课堂实践中心”,为高校深化社会“大课堂”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样板。
三是开展理论宣讲活动。学院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深厚底蕴和人才优势,由现有的4名全国理论宣讲先进个人领衔,带领由本、硕、博优秀青年学生组成的“习思闽源山海学梓宣讲团”,赴大中小学校、企业、社区开展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宣讲,共计举办宣讲活动超1000场次,充分体现了学院理论宣讲的特色优势和经验成效。
(阮传瞰 涂慕喆)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4-03/18/content_636548.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