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杜振强:锻造农村基层组织引领乡村振兴新征程

发布时间:2024-03-28浏览次数:34

锻造农村基层组织引领乡村振兴新征程

(来源:光明网  2024-03-26

杜振强

在广袤的中国乡村大地上,乡村振兴的宏伟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这是一场关乎国家未来、民族命运的历史性进程,也是一次对农村地区全面、深刻、系统的变革。在这场伟大征程中,农村基层组织作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和“领头雁”,肩负着举足轻重的责任和使命。但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农村基层组织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不仅制约了农村基层组织自身的发展,也影响了乡村振兴的推进步伐。因此,锻造农村基层组织,提升其引领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农村基层组织主要是指村级组织,包括基层政权、基层党组织和其他组织三个方面。这些组织设在镇(办事处)和村一级,包括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妇代会、村民兵连及“两新”组织(新的经济组织和新的社会组织)等。它们承担着贯彻落实国家的方针政策、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领导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重要任务,是国家在农村工作的基础。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农村基层组织作为中坚力量,其重要性日益凸显。锻造坚强有力的基层组织,探索有效的路径与方法,已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所在。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组织能力和领导水平。锻造农村基层组织,确实需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提升其组织能力和领导水平。这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确保国家政策在农村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结构建设。结构建设是组织发展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实现。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体系建设,这包括建立健全村级组织体系,明确各类组织的职责和权限,形成科学合理、分工明确、协调配合的组织架构;要优化农村基层组织的人员配置,选拔有能力、有干劲、有威信的优秀人才进入村级领导班子,提高村级组织的执行力和战斗力。其次,要提升农村基层组织的组织能力。组织能力是农村基层组织有效运转、发挥作用的基石。要加强内部管理与协调,农村基层组织应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与权限,确保工作有序进行;要加强部门间的沟通与协作,形成工作合力,提高整体工作效率;要整合与优化资源,农村基层组织要善于整合内外部资源,包括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为农民提供更全面、更高质量的服务。最后,要提高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水平。领导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农村基层组织能否有效发挥引领作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干部要具备较强的领导能力和专业素养,通过组织培训、外出学习等方式,提高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等能力。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干部要学会运用科学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如民主集中制、群众路线、调查研究等,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增强组织的执行力和战斗力。

强化服务功能,提升服务能力。农村基层组织作为连接政府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为农民群众提供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的服务,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此,一要明确服务宗旨和方向。农村基层组织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要深入了解农民群众的需求和期望,明确服务方向,确保服务工作能够真正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二要完善服务设施和体系。加大对农村基层服务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基层公共服务体系,确保农民群众能够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服务。同时,要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三要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农村基层组织要注重提升服务质量,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农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要建立健全服务制度,规范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同时,要加强对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四要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农村基层组织要积极创新服务方式和手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例如,可以建立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农产品销售、农资购买等在线服务;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农民提供精准化的农业生产指导等。五要强化服务监督和评价机制。监督和考核机制是提高农村基层组织领导水平的重要保障。确保农村基层组织的服务工作得到有效监督和评价,要建立由农民群众参与的服务监督机制,定期对服务工作进行评议和打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要加强对服务工作的考核和激励,对表现优秀的服务人员和集体给予表彰和奖励。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基层组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引领乡村振兴的有效实施,要加强基层组织的建设,积极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更好地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

依托农村基层组织,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为了实现产业振兴,依托农村基层组织来发展特色产业并促进农民增收是一个切实可行且富有成效的策略。农村基层组织是乡村振兴的“领头羊”,它们深入了解当地资源、文化和市场需求,能够与农民建立紧密的联系。通过农村基层组织的引领,可以更好地整合农村资源,推动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特色产业是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和农民意愿等因素确定的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发展特色产业,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满足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为此,一要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农村基层组织可以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为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帮助他们掌握先进的种植、养殖和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二要拓展销售渠道。农村基层组织可以积极对接市场,寻找更多的销售渠道,将农产品销往更远的地区甚至国际市场,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三要发展乡村旅游。结合当地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度假,为农民提供新的收入来源。四要推广农村电商。利用互联网和电商平台,将农产品线上销售,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增加农民收入。

依托农村基层组织,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农村教育和人才培养是提升农村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技能,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为此,一要优化人才政策。农村基层组织应制定具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包括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合理的薪酬待遇、完善的社会保障等,以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工作。同时,对于在农村工作的人才,应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激励,使他们愿意长期留在农村。二要建立人才库。通过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库,对农村的人才资源进行整合和管理,为各类人才提供个性化的培养和引进计划。这有助于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提高人才的利用效率。三要打造人才服务平台。农村基层组织要搭建乡村振兴人才服务平台,为人才提供职业规划、就业指导、项目对接等服务。这不仅可以促进人才与乡村产业的融合,还可以帮助人才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依托农村基层组织,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思想道德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灵魂,通过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乡村发展观,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这有助于营造良好的乡村风气,形成和谐、文明、进步的乡村社会氛围。而公共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可以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增强乡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竞争力。为此,一要加强宣传教育。农村基层组织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以及宣传栏、标语等形式,广泛宣传乡村振兴战略和文明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文化振兴工作。二要开展文化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电影放映、图书阅览、科技普及等,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结合传统节日和农时农事,举办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活动,增强农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要建设文化设施。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如图书馆、文化活动室、体育场馆等,为农民提供便捷的文化活动场所。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四要培育文化人才。重视农村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一支懂文化、爱农村、爱农民的文化工作队伍。通过培训、交流等方式,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为文化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依托农村基层组织,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农村基层组织在引领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确实需要推进生态振兴。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是推进生态振兴的核心。这意味着在农村地区的发展过程中,要始终以环境保护为前提,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避免过度开发和污染。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农业资源,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等化学物质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源的质量。其次,完善农村生活设施也是推进生态振兴的重要内容。这包括建设卫生厕所、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等,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要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和公共交通服务,方便农民的出行和生产活动。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最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是推进生态振兴的重要保障。要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防止外来物种入侵和生态系统破坏。要加强对污染企业和违法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确保农村生态环境不受损害。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乡村振兴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农村基层组织则成为了这一伟大战略的实践者和引领者。它们在广阔的乡村大地上,如同一座座坚固的堡垒,引领着农民朋友们迈向更加繁荣富强的未来。回首过去,我们深感农村基层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正是这些基层组织的不懈努力,才使得乡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们带动了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它们推动了文化的繁荣,丰富了农民的精神世界;它们坚持绿色发展,保护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它们关注人才的培育,为乡村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在未来,农村基层组织将发挥出更加巨大的作用。它们将继续带领农民朋友们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奋勇前行,共同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壮丽篇章。

(杜振强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https://share.gmw.cn/topics/2024-03/26/content_372264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