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张姝雅:高士其 科学诗人的爱国人生

发布时间:2024-04-23浏览次数:17

高士其:科学诗人的爱国人生

(来源:福建日报   2024-04-23  10  理论周刊·读书)

张姝雅

福州市鼓楼区鳌峰坊东端南侧3号是一座“诗书满园”的明代古厝,也是新中国科普工作开拓者、红色科普活动家高士其的故居。

高士其原名高仕錤,1905年出生,他的父亲高赞鼎是誉满八闽的爱国诗人和外交活动家,母亲何咏阁是出身书香世家的才女。高士其在父亲专门为他修建的两层西式小楼中度过少年求学时代,于1918年以福建全省第二的成绩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并在“五四”洗礼中萌生了“科学救国”的理想。

1925年赴美留学后,高士其深感于祖国疫病蔓延的惨痛现状,便决定改读细菌学专业。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医学博士学位期间,他不慎感染脑炎过滤性病毒,留下了终生难愈的后遗症,再也离不开轮椅和手推车的支持,并在每周病发一次的折磨中完成了学业。1930年,高士其途经欧洲、美洲、东南亚的17个国家,考察世界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状况,为今后的科普医疗工作打下基础。

1931年归国后,高士其供职于南京中央医院,却很快发现医院视钱权高于救死扶伤,毅然请辞。他先后结识李公朴、艾思奇、陶行知等引路人兼好友,在他们的启发和支持下认识到治身体之“病”与除社会之“疾”的共通性,走上了科学与文学相结合的科普救国之路。

从参与“儿童科学丛书”的编纂,到拿起“科学小品”这一战斗武器,发表《细菌的衣食住行》,再到出版《抗战与防疫》等四部科学小品集,从应报刊之约翻译医学著作,到连载科普童话《菌儿自传》……1935年到1937年间的高士其致力于以科普创作除民昧、启民智,坚定推进着文化抗战事业,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科学文艺创作风格。

《菌儿自传》中,他以“菌儿”为第一人称,讲述了“我”的来龙去脉,用最微小生物在人体各部位的探险经历串联起宇宙发展和人类文明的篇章,在探求科学奥妙的同时抨击了一切阻碍国家民主自由的现象,立意高远却下笔活泼。

与科普创作事业一样闪耀的,是高士其的爱国热忱和革命理想。1937年,他几经艰辛一路北上,成为最早奔赴延安的留美归国科学家,也是奋斗在文化抗战中唯一的科普作家。毛泽东、周恩来、陈云等中共领导人视他为“中国的红色科学家”,给予他充分关怀。1939年,高士其在邹文宣介绍下正式入党,科普和革命的事业愈发密不可分。

高士其把科学与诗歌融合为爱国作品,成为“科学诗”的创始者。他的长诗《天的进行曲》从肉眼可及的云鸟星夜,延伸到人类对天空认知的发展,由盘古开天的神话、“天行健”的传统文化写到科学精神和现代真理,最后落脚到“人民的天”,用满溢真情的诗语诉说着万物“变”与“不变”、相异与统一、分离和关联的辩证,也指向他创作科学诗的最高目标:“要激发少年读者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的感情,培养他们树立起唯物主义世界观。”

晚年的高士其以口述的方式继续产出一篇篇科普作品,更在1977年彻底失去说话能力后重新执笔,用颤抖了几十年的右手一笔一画继续着墨,留下了500多万字的四卷本《高士其全集》。

19881219日,高士其在北京与世长辞。他用奇迹般的一生打破了医生1928年说他只能活五年的预言。从“高士其叔叔”到“高士其爷爷”,这位痴心攀字、矢志拼搏的家国君子,用倾注爱国热血的口和手编织锦绣的科学诗人,成为新中国亿万少年儿童求知路上的前辈和朋友。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404/23/content_360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