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以来,我校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受到中宣部、教育部、省委有关刊物的关注和报道。中宣部《每日舆情汇报》2018年第43期、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简报》2018第23期、福建省委《海峡通讯》2018年第3期、福建省委办公厅《八闽快讯》增刊2018年第10期,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我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的做法和成效。现将有关工作情况介绍如下:
福建师范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立体式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抓主责,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有力度。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委和党委书记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工作清单的首要内容,把“三进”工作情况,纳入二级单位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召开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部署推动学习教育传递到基层“神经末梢”。二是强化学科引领。优先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建成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入全国高校学科评估A档行列。构建富有特色、国内先进的哲学社科体系,9个哲学社科相关学科进入全国高校学科评估A、B档行列。三是强化师资支撑。实施人才“特区”政策,确保思政课教师收入高于全校教师平均水平,聚集一批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层次人才,聘请理论素养高深、实践经验丰富的党政干部、社科理论界研究人员担任特聘教授或讲座教授。
进教材,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有深度。一是进入教材内容。组织专家深挖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的探索与实践,出版《四下基层与群众路线》《摆脱贫困与全面小康》2部著作,计划出版《反对四风与全面从严治党》《不忘初心与下党经验》,一并作为师生学习辅助教材。牵头组织和参与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读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的编写、编修工作,大幅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教材中的比重。二是进入教学大纲。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找准找好结合点,及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各门课程的相关章节,全面更新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深化“形势与政策”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开设“形势大讲堂”系列专题讲座,将马克思主义学院核心课程开放为全校选修课程。三是进入教师教案。组建名师工作室,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专题研究,组织“十九大精神进课堂”思政课教案竞赛,推动形成每门课程的示范教案和特色讲义。
进课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有广度。一是上好思政课第一课堂。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对话式教学模式”,实现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切实让课堂活起来、学生头抬起来。相关教学改革成果入选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示范推广培育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相应课程“精彩一课”等。二是丰富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在福建省高校率先成立青年学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习传播社;每年组织近百支社会实践队,分赴全国各地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坚持每年选派学生志愿者到甘肃漳县、古浪县支教,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伟大力量。三是拓展网络第三课堂。探索“互联网+课堂”新模式,在全国高校率先研发集思想性、学习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易班轻应用——“青马易战”,将易班平台与手机APP无缝嫁接,以答题形式让校园“学习大军”随时随处学习,并将答题情况纳入学生综合考评和思政课课程成绩,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内生动力。
进头脑,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有效度。一是坚定政治立场。加强教育引导,分层次抓好政治理论学习,真正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化为师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立场、社会主义立场、中华文化立场和人民立场。组织专家批驳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2017年以来在《求是》等高水平刊物推出理论文章60多篇。二是强化使命担当。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传播活动,引导广大师生明确自身肩负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同时注重为师生办实事、解难理,增进师生对党、国家、人民的真挚情感。三是创新方式方法。广大师生以微电影、漫画、沙画等形式,系统开发创作600余件“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文创产品,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党的创新理论可亲可爱、易学易懂、入脑入心。
(宣传部 李瑞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