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范】在传播大爱中成就自我——记地理科学学院退休教师陈逢珍
发布时间:2019-11-07 浏览次数: 85



陈逢珍,女,汉族,1942年11月生,中共党员,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退休教职工,曾任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旅游学院关工委正、副主任。曾多次被评为省、市、校教书育人先进教师。退休16年来,续写爱的华章,先后被评为省教育系统福建师范大学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福建师范大学离退休工作先进个人。获评福建师范大学首届文明家庭。对于祖国,她投笔从军,信仰坚定;对于同事与学生,她倾囊相授,助人为乐。如今已近耄耋之年的她,仍坚持续写爱的篇章,将大爱播撒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人生是一本书,写满爱、享受爱、坚守爱、播撒爱;人生是一首歌,充满情、培育情、珍惜情、续写情。”陈珍老师在她七十八年的人生里从容践行着这两句话。

投身军旅,忠爱教育

1961年,高中毕业的陈珍在填写大学志愿时,毅然决然地写下北京师范大学。青少年时期,她了解到毛泽东、李大钊等许多伟人的教师身份,使陈珍颇受影响,心里埋下了立志当人民教师的梦想。但毕业后,她却被选送到北京解放军测绘学院修读地图编制专业,没能实现教师梦。陈珍笑着回忆:“当时我们年轻人就想着,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想。”于是19岁的陈珍愉快来到北京,踏进了北京解放军测绘学院的大门,同时参军入伍。

毕业之后,因文化大革命而推迟了两年的工作分配终于到来。陈珍被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在其中先后担任测绘部队技术员、分队长、技术助理员,培训女兵制作军用地图。那时总能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娇娇小小女儿身的她背着枪支,用简陋的工具画出敌方的战略部署。这段军旅生涯给陈逢珍的人生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回忆起部队生活,陈珍最难忘的就是1978年,改革开放让科学技术迎来了春天。陈珍觉得自己好像跟着共和国的命运一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下,部队的教学任务得到重视。当时的陈珍已来到成都军区,正值工农兵学员招生,许多战士们虽然文化水平很低,但仍怀揣着考上大学的梦想。陈珍为了帮助战士们实现梦想,全身心的投入教学辅导中,一个人承担了四五门课程,夜以继日的传授知识,体重瘦到只有78斤。虽然工作辛苦,但回忆起那段与战士们共同奋斗的往昔,陈珍依然觉得开心:“这些付出让我很快乐,很多我教过的学生,他们都如愿以偿地考上了解放军测绘学院,这让我很高兴。我最高兴的是看到我的战士们成长。”陈珍的教学成果很快受到了领导和学员的交口称赞,多次获得部队嘉奖,解放军画报也专门为陈逢珍和她所在的教导队做了大篇幅的报道。这篇报道同时也成为陈逢珍转业到福建师范大学很快被接纳的重要原因。

1979年,随着国内格局逐渐稳定下来,面临第二次职业选择的陈逢珍决定完成她的教师梦想,于是来到福建师范大学担任教师。丈夫陈汤禄随她一同脱下军装来到福建师范大学,从辅导员慢慢做起。陈逢珍满怀感激的告诉笔者,这是丈夫为了实现她的梦想而做的牺牲

作为转业军人,从部队教学到大学教学,陈逢珍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她要克服的第一个难关即是外语。陈逢珍幼年上学学习的是俄语,而当她来到福建师范大学的时候,大量应用的是英语。同时她的俄语也因长期不用近乎荒废。面对外语的难关,陈逢珍首先通过自学将耽误的俄语慢慢捡起。其次,她还参加了当时的教师英语培训班,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英语。

部队重实际操作,大学教育要求理论指导实践。如何达到自己学科的理论高度,也成为了陈逢珍转业后的一大难关。在当时除了要把外语关突破,陈逢珍还想办法接触国内外该学科最前沿的理论。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陈逢珍幸运地接触到了当年地图学最前沿的理论知识并加以吸纳。面对技术上的难关,她也毫不示弱。在她来到福建师范大学后,计算机制图已被纳入教学之中,而在部队长期使用简陋工具的她不得不想办法弥补、提升计算机知识。经历过外语、理论、计算机等重重难关后,陈逢珍很快就写出了她的第一篇科研论文,发表在全国性学术刊物上。不久,她又参编、主编了多部教材,发表了许多论文,成为地理科学学院测绘和土地管理专业的带头人,作为到大学的转业军人,能获得如此成绩,实为不易。

“我们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同时要把学到的所有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几十年来我都坚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陈逢珍说道。来到福建师范大学,她一直贯穿着“教育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这一教育理念。在几十年的从教生涯中,她既获得多次省部级的教学、科研成果奖,又多次获得省、市、校教书育人优秀教师。

发挥余热,关爱后辈

2003年,陈逢珍退休,但她对教育的热枕并未止步。退休十六年来,她坚持深入课堂听课,风雨无阻,努力做青年教师的良师益友。面对年轻教师,陈逢珍能够充分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并在听课的过程中,针对他们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办法,她还非常注意发现老师们的闪光点,并及时鼓励他们,坚定年轻教师上好课的信心。她告诉笔者:“现在竞争非常激烈。所以年轻老师们的压力也很大,要理解他们,要帮助他们真正的解决困难。”

除了深入课堂,退休后的陈逢珍还在学院关工委任职。十年来,她带领旅游学院关工委一帮人在专题立项中突出一个“红”字,创造性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连续七次获得校立项成果一等奖,成为我校关工委工作突出的亮点。在七次立项的实践中,陈逢珍带领关工委逐渐总结出了“四融入育人工作体系”,将其融入学生思想教育、专业素质教育、社会实践及文化建设之中。通过立项工作,关工委带领着学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践行做出了诸多贡献,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同时,陈逢珍在退休后还在退休教职工协会先后担任常务理事、副会长16年,分管文化艺术,负责退休教职工组成的常青艺术团。常青艺术团分为舞蹈队与合唱团两部分,其中常青舞蹈队表现得尤其风光。在福建师范大学建校105周年校庆时,舞蹈队表演的《呼唤绿茵》获得了全校的喝彩。除此之外,舞蹈队还参加了各地的比赛,摘获多种大奖,十分辉煌。

当然,陈逢珍的退休生活不止于此。作为地理科学学院退休教职工党支部书记、分会会长,她每年都会给退休教职工组织活动,一年一次春游、秋游、老年节是最基本的活动项目。在陈逢珍看来,游玩不能只是单纯的游玩,她想做得更好。在每次活动中,陈逢珍组织大家外出参观,不单纯是为了去游山玩水,也要看改革开放后的变化。使退休教师们从中切身体会到祖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看到人民从过去的贫穷到今天的富庶,看到环境从过去的荒凉脏乱到现在的好山好水的美丽景色,老师们在寓教于乐的春秋游中坚定了理想信念。秉持着这样的理念,陈逢珍每年都将活动办得十分出色。

她非常关心体贴丧偶或生病住院的老同志,常常把党和组织的关怀送到他们家里,送到病榻前。地科院和常青艺术团的老同志都称赞:“逢珍是我们的好书记、好会长、好大姐”。

多彩生活,续写大爱

陈逢珍不仅在工作上把舞蹈队办得十分出色,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十分喜爱舞蹈。她退休前就坚持在操场锻炼,学习一些太极拳、木兰扇。后来一直在常青艺术团任职,就这样跳了七年的舞蹈。如今,因为新退休的教职工也很多喜欢舞蹈,陈逢珍为了给他们机会,在自己满七十周岁时就主动离开了常青艺术团舞蹈队。但她一直保持着跳舞的兴趣爱好,平常也会组织一些有兴趣的朋友一起跳健身舞,做自己感兴趣事情的同时还能锻炼身体。

除舞蹈之外,旅游也是陈逢珍十分热衷的事情。作为地图学教授,她过去都是在地图上看见世界各国,现在退休后有了时间和一定的经济基础,她就想到世界去看一看。时至今日,陈逢珍大大小小已经游历过三十多个国家。谈及旅游途中的乐事,她说自己最喜欢的就是看看其他国家和自己国家的差别,“在世界各地走一走,看一看,看看我们国家有哪些长处,西方国家有哪些长处。”如今陈逢珍已经77周岁了,仍然会去世界各国游历,在感受异国风情的同时,也充分认识了祖国的繁荣富强。

陈逢珍有自己的工作与奉献,有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也有自己的家庭和幸福。在教导自己的子女时,她注重两点,一是发扬家中传统——勤俭,二是自强不息。陈逢珍出身贫寒,家中世代都是文盲,她十分珍惜自己走进学堂的机会。由于家境困难,陈逢珍小时候的学费都是靠自己勤工俭学挣得,久而久之便养成了勤俭的习惯。在她的教导和影响下,她的两个孩子从小就养成了艰苦朴素的习惯。即使家庭经济好转,儿子小时候仍穿打补丁的裤子上学,女儿从小也不讲究穿着,生活十分简朴。

因为出身贫苦,她如今成就的每一步都是靠自己走出来的,她反复告诫自己的孩子们要学会自强不息。陈逢珍说到:“如果条件比别人差,那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所以一定要自强不息。”

勤俭与自强不息,是陈逢珍对家中孩子的教导;而对祖国源源不断的热枕,是陈逢珍的人生信条。她在旅游学院举办的《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活动上对自己77年的人生做总结:“我觉得祖国好,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在亲身经历了新中国带给她的福利之后,她深切地热爱着祖国。“没有新中国我就不可能成为一名教授,也许我就步我父母的后尘,世世代代做文盲。”陈逢珍有两个榜样,一是周恩来,二是雷锋。周恩来逝世时,她剪了许多的报纸,把他所有照片都记录下来,她最敬仰周总理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于雷锋,陈逢珍最敬佩的是他的螺丝钉精神,她也想像雷锋一样,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她告诉笔者:“现在我快80了,但我还要为老一代、年轻一代继续奉献,要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无怨无悔。所以我在我的同学录上写的人生感受是:人生是一本书,写满爱、享受爱、坚守爱、播撒爱,这个爱不是小爱,是大爱。既要爱家人、爱亲人、爱朋友、爱同学、更要爱党、爱祖国、爱人民。”

(福建师范大学校报记者  张家榕)



通信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大学城科技路1号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 邮编:3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