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日报】郑传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在福建孕育与实践的鲜明特色

浏览次数:28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在福建孕育与实践的鲜明特色

(来源:福建日报  2023-04-04  09  理论周刊·求是)

郑传芳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在福建的孕育与实践,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是坚定的党性原则。

教育是涉及百姓千家万户、事关民族千秋万代的大事,是实现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高度重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坚定不移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努力推动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他强调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发展教育的重要意义,认清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是新形势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摆在先行官的位置上,把发展教育列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提出实施科教兴市、科教兴省的战略;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对学校的政治、思想、组织领导,大力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保证领导权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中,努力培养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培养人才,教育与科技是我们党实现现代化的三大战略重点之一。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能够高度重视发展教育、坚定不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表明了他对教育战略作用的清醒认识,体现了他对党的事业的无比忠诚和坚定的党性原则。

二是深厚的人民情怀。

党的教育事业也是为人民服务的根本事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是我们党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一项重要任务。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到发展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他坚持把为教育系统排忧解难列入每年政府为群众办实事的清单之中,每年都要为教育战线解决几件难事,办几件实事和好事;经常深入山区、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乡村学校调研,了解办学实况,召开现场办公会议,协调解决办学实际困难问题,改变了这些地方教育发展落后的状况;长期资助海岛两名贫困学生读完大学,在调离福建后还继续资助和关心学生的成长成才;强调教育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主张办好“泥土味十足”的教育,培养实用人才,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帮助农家子弟通过教育实现就业,以摆脱贫困改变命运;关心残疾人的特殊教育发展,帮助残疾人解决高考入学难的问题,为他们能够更好创业谋生创造有利条件;出台有关暂行办法,关心和解决外来务工从业人员子女的就学问题;积极帮助军队和转业退伍军人子女的入学转学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关心高校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善于和知识分子交心交流,热情指导和帮助他们成长;深入学校慰问看望师生,给高校师生作形势政策报告,激励大学生勤奋学习,刻苦磨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帮助高校科技人员解决科研和社会服务中的瓶颈制约问题,勉励高校科技人员永攀科技高峰,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帮助指导各类学校解决办学的困难问题,为更好培养人才创造有利条件;深入受灾地区看望慰问师生,帮助他们渡过难关;鼓励农林院校培养服务“三农”的技术人才,关心和帮助西部地区发展教育工作,鼓励教师援宁援疆援藏,帮助西部和边远地区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党的根本宗旨的深刻理解、尊师重教的高尚品格和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深厚情怀。

三是科学的办学思路。

教育发展有其自身规律。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无论是领导地方的教育工作,还是兼任大学的校长或兼任大学校董事会主席,都注意深入调研,倾听人民群众和师生的意见,努力探索教育发展和办学治校育人的客观规律,从福建实际出发,确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制定科学的教育发展规划,实施正确的办学思路,以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在攻坚克难中不断前行。针对闽东地区当时经济与教育落后的情况,提出要建立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注重效益的方针,在发展基础教育的同时,通过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更多能脱贫致富的知识型劳动者;在担任闽大校长期间,他坚决不当挂名的校领导,提出“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原则,积极倡导“立足福州、面向市场、注重质量、突出应用”的办学宗旨,按照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发展的新成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来办学,缺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增强了地方政府和学校共同办好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担任福建省长期间,兼任集美大学校董事会主席,十分注重集美大学的办学特色,希望集美大学弘扬嘉庚精神,发挥航海、水产、工商、体育、艺术、财经等方面的特色,实现“办学要更突出一点,水平更高一点,要在全省、全国有一席之地,在某些方向更好地起到排头兵的作用”;支持推动福建农学院和福建林学院合并组建福建农林大学,壮大我省农林学科优势,更好为三农培养人才;在2000年福建省农业学校、省农业干部学校校庆之际和2002年福州市农业学校校庆之际,给学校发来两封校庆贺信,对学校培养大批农业技术人才,为发展福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为科教兴农、科技兴省作出的积极贡献给予充分肯定,希望全校师生继承和发扬优良校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新世纪加快推进福州和全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鼓励办学基础和条件较好的高校建设新校区,亲自谋划、整合资源建设福州大学城,鼓励有条件的地市兴办本科院校,大力推进“211”工程、省部高校共建工作和重点学科建设,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坚持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必须进一步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形成促进教育发展的强大合力;坚持办好教育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学校发展要从抓内涵、提高教学质量着手,建设一支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良好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坚持学以致用、产学研相结合;坚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按照“试验、突破、特色”的要求,在“综合”“放权”“活力”“服务”八个字上下功夫,努力形成一个教育与经济互相促进的管理体制、教育结构和运行机制等等。这些重要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是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科学办学理念的生动体现,是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力措施,在实践中取得很好的成效。

四是深邃的战略远见。

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的人才与科技支撑,教育现代化也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按照邓小平关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以深邃的战略思维和世界眼光,谋划教育发展。1992年,他提出福州市深化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形成科技推广体系、多层次教育体系,现代企业管理人才培训基地、国外先进技术引进消化推广基地,外经外贸人才培训中心、科技信息中心的“两个体系、两个基地、两个中心”;1993年,在为振兴福州教育献计献策座谈会上,他提出教育要紧紧围绕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福州市目前正在实施的“3820”发展战略培养大批人才,并在为现代化服务过程中逐步实现教育事业自身的现代化;2002年,在参加集美大学庆祝第18个教师节座谈会时指出,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基础,一个地方的生命力在于人才,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就看教育的水平;与北京高校合作,培养福建的艺术人才;积极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推动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同世界各地华侨、华人的联谊工作,更广泛地联络和团结海内外闽籍乡亲,增进了解和合作,激发他们爱国爱乡热情,调动他们捐资办学、参与家乡建设的积极性;支持和鼓励农大菌草专家林占熺菌草扶贫和援外工作,为国家精准扶贫脱贫、生态文明建设和外交战略服务;高度重视、关心支持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的工作,在福建省留学生同学会成立10周年和15周年时,亲自题词和发来贺信,鼓励留学归国人员发扬爱国报国的优良传统,团结奋斗,开拓进取,为福建在新世纪中再创辉煌作出新的贡献。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发展教育事业的高瞻远瞩和战略远见。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对发展教育事业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形成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建设教育强国的宝贵财富,我们要继续学习、继承和发展。

(作者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福建师范大学教授、省研究中心闽江学院研究基地执行主任)

https://fjrb.fjdaily.com/pc/con/202304/04/content_263877.html